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尽日陪诸友登白佛阁 危刹隐高阜,孤轩横碧虚。 登临赏秋杪,笑傲乐公余。 野外景入画,坐中欢可书。 重城已严钥,归马尚踟蹰。
白话文翻译:
高耸的佛寺隐藏在高高的山丘上,孤独的亭台横跨在碧蓝的天空。 我们登高欣赏秋末的景色,在公共场合中笑傲自得。 野外的景色如画般美丽,坐在亭中欢乐的场景可以书写下来。 重重的城门已经上锁,归去的马儿还在徘徊。
注释:
- 危刹:高耸的佛寺。
- 高阜:高高的山丘。
- 孤轩:孤独的亭台。
- 碧虚:碧蓝的天空。
- 秋杪:秋末。
- 笑傲:自得其乐,不拘束。
- 乐公余:在公共场合中自得其乐。
- 重城:重重的城门。
- 严钥:上锁。
- 踟蹰:徘徊,犹豫不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石湖,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此诗描绘了秋日登高望远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友情的珍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文同在秋日与朋友们一同登高游览白佛阁时所作。诗中描绘了秋日的美景和与友人共赏的欢乐时光,同时也流露出对归途的留恋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日登高为背景,通过描绘高耸的佛寺、孤独的亭台和碧蓝的天空,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诗人在秋末的时节与朋友们一同登高,欣赏着如画般的野外景色,享受着与友人共处的欢乐时光。诗中的“笑傲乐公余”一句,表达了诗人在公共场合中自得其乐的态度。最后两句“重城已严钥,归马尚踟蹰”,则流露出对归途的留恋和对友情的珍视,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危刹隐高阜,孤轩横碧虚。” 这两句描绘了佛寺和亭台的高耸与孤独,通过“隐”和“横”两个动词,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动态感。
- “登临赏秋杪,笑傲乐公余。”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登高赏秋的愉悦心情,以及在公共场合中自得其乐的态度。
- “野外景入画,坐中欢可书。” 这两句通过“入画”和“可书”两个词,强调了野外景色的美丽和与友人共处的欢乐时光。
- “重城已严钥,归马尚踟蹰。” 这两句通过对城门上锁和马儿徘徊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归途的留恋和对友情的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野外景入画”,将野外景色比作画作,形象生动。
- 拟人:“归马尚踟蹰”,赋予马儿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危刹隐高阜,孤轩横碧虚”,通过对仗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秋日登高赏景和珍视友情。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友情的表达,传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友情的深厚感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危刹:高耸的佛寺,象征着超然物外的境界。
- 孤轩:孤独的亭台,象征着诗人与友人的孤独与共处。
- 碧虚:碧蓝的天空,象征着广阔无垠的自由。
- 秋杪:秋末,象征着季节的变迁和时光的流逝。
- 笑傲:自得其乐,象征着诗人的豁达与乐观。
- 踟蹰:徘徊,象征着诗人对归途的留恋和对友情的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危刹”指的是什么? A. 高耸的佛寺 B. 孤独的亭台 C. 碧蓝的天空 D. 秋末的景色
-
诗中的“笑傲乐公余”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态度? A. 自得其乐 B. 忧郁沉思 C. 孤独无助 D. 愤怒不满
-
诗中的“归马尚踟蹰”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归途的留恋 B. 对友情的珍视 C. 对自然景色的欣赏 D. 对季节变迁的感慨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秋日山居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登高》:描绘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情景,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境遇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文同的《秋尽日陪诸友登白佛阁》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秋日的景色,但文同的诗更注重表达与友人共处的欢乐时光,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文同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文同诗集》:收录了文同的全部诗作,是研究文同诗歌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