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时相》
时间: 2025-01-11 22:51:21意思解释
寿时相
作者: 李商叟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龙盘虎踞王金陵,
杰出天人致太平。
千载精神真会聚,
一朝文物益彰明。
扶持直使乾坤正,
指顾能令海岱清。
二纪同,肥民。
农家鼓舞总安田,
亿兆欣逢大有年。
道路渔樵争击壤,
江乡薪米不论钱。
含淳咏德声盈耳,
易俗移风事格天。
守郡深渐无报称,
但陪民社感陶甄。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金陵的壮丽与繁荣,赞美了天人之治带来的太平盛世。千年的精神汇聚在一起,文物在这一朝代得以彰显。通过扶持正义,使天地恢复正气,能够指挥海岱之地的安宁。两代相继,人民富饶。农民欢欣鼓舞,田地丰收,亿万百姓都迎来了丰年。道路上渔民和樵夫争着在土地上劳作,江边的薪米不再计较金钱。人们歌颂美德的声音充盈耳畔,习俗和风气在变化,事事都符合天意。守护地方的官员渐渐没有了名声,但仍然陪伴着百姓,让他们感受到陶渊明式的宁静与和谐。
注释:
- 龙盘虎踞: 形容地势险要的地方,金陵地势优越,如龙如虎。
- 杰出天人: 指的是杰出的统治者,能带给百姓安宁。
- 千载精神: 指的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和精神。
- 扶持: 给予支持和帮助,使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
- 易俗移风: 改变习俗和风气,使其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商叟,字太和,号云山,生活在宋代,擅长诗词,作品多描写社会风俗、民生问题,关注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繁荣、经济发展之时,诗人通过描绘金陵的景象,表达对国家和人民幸福生活的赞美,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寿时相》是一首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诗,展现了作者对国家繁荣和民生幸福的深切关注。首联以“龙盘虎踞”形容金陵的地理位置,展现出这座城市的壮丽与雄伟,接着“杰出天人致太平”则是对治国者的赞美,强调优秀的领导者能够带来安宁与和平。诗中提到的“千载精神真会聚”意在强调历史文化的积累与传承,而“一朝文物益彰明”则表现出在优秀统治之下,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在接下来的部分,诗人通过描绘农民的丰收场景,展现了民众的生活富足和欢乐,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赞美。诗中“亿兆欣逢大有年”反映了百姓在丰收年中的喜悦,生活得以安定。随着诗篇的深入,诗人又提到“含淳咏德声盈耳”,强调了道德风尚的重要性,表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风气。
整首诗以生动的画面和积极向上的情感贯穿始终,展现出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和人民的美好生活,体现了李商叟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龙盘虎踞王金陵: 形容金陵地势险要,适合王者之地。
- 杰出天人致太平: 杰出的统治者带来了和平与安宁。
- 千载精神真会聚: 历史悠久的文化和精神在此汇聚。
- 一朝文物益彰明: 在这个朝代,文物得以更好地彰显。
- 扶持直使乾坤正: 支持正义,使天地回归正直。
- 指顾能令海岱清: 主席能够令海岱之地清明。
- 二纪同,肥民: 两代相继,人民富饶。
- 农家鼓舞总安田: 农民们欢欣鼓舞,田地丰饶。
- 亿兆欣逢大有年: 亿万百姓都迎来了好年景。
- 道路渔樵争击壤: 道路上渔民和樵夫争着耕作。
- 江乡薪米不论钱: 在江边,薪米的价格不再计较。
- 含淳咏德声盈耳: 人们歌颂美德的声音传入耳中。
- 易俗移风事格天: 改变习俗,事事符合天意。
- 守郡深渐无报称: 地方官员渐渐没有了名声。
- 但陪民社感陶甄: 但仍然陪伴着百姓,感受到陶渊明式的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 “龙盘虎踞”比喻金陵的地势,雄伟而险要。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 通过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繁荣与富饶的景象。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繁荣的社会和美好的民生,表达了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体现了作者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与希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陵: 象征着富饶与繁荣的城市。
- 太平: 代表着社会安定、人民幸福。
- 农田: 象征着丰收与富裕的生活。
- 美德: 代表着社会风尚与道德价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寿时相》一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 A. 对国家的赞美
- B. 对民生的关怀
- C. 对历史的思考
- D. A和B
-
“龙盘虎踞”比喻的是哪个地方?
- A. 北京
- B. 金陵
- C. 长安
- D. 南京
-
“亿兆欣逢大有年”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失落
- B. 喜悦
- C. 悲伤
- D. 无奈
答案:
- D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商叟 vs. 陶渊明: 李商叟的《寿时相》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都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李商叟更加关注国家的繁荣与社会的和谐,而陶渊明则更多地表现个人对田园生活的追求与淡泊名利的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