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天孙自织》

时间: 2024-09-19 21:38:55

天孙自织。

经纬天南北。

明月楼台高百尺。

玉手昔曾亲摘。

种榆人去何年。

乘槎偶认张骞。

报道秋期近也,好将巧思相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平乐·天孙自织 陈德武 〔宋代〕

天孙自织。经纬天南北。明月楼台高百尺。玉手昔曾亲摘。种榆人去何年。乘槎偶认张骞。报道秋期近也,好将巧思相传。

白话文翻译:

天孙自己织布,经纬线横跨天空的南北。明月照耀下的楼台高达百尺。玉手曾经亲自采摘。种榆树的人离开已经很多年了。偶然乘坐木筏认出了张骞。报道说秋天即将到来,希望巧妙的心思能够传承下去。

注释:

  • 天孙:指织女星,传说中的织女。
  • 经纬:指织布时的经线和纬线。
  • 玉手:形容手的美称。
  • 种榆人:指传说中种榆树的仙人。
  • 乘槎:乘坐木筏,传说中张骞乘槎上天的故事。
  • 张骞:汉代使臣,传说中曾乘槎上天。

典故解析:

  • 天孙自织:源自牛郎织女的传说,织女是天上的仙女,擅长织布。
  • 乘槎偶认张骞:源自张骞出使西域的传说,传说他曾乘槎上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德武,宋代诗人,生平不详。其诗作多以自然景物和传说故事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通过织女和张骞的传说,表达了诗人对巧思和技艺传承的期望,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织女和张骞的传说为背景,通过描绘天孙自织的场景和种榆人离去的岁月,表达了诗人对技艺传承的深切期望。诗中“明月楼台高百尺”一句,以高耸的楼台象征技艺的高超,而“玉手昔曾亲摘”则强调了技艺的亲自传承。最后两句“报道秋期近也,好将巧思相传”,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技艺传承的渴望。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的愿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孙自织。经纬天南北。”:描绘织女在天空中织布的场景,经纬线横跨天空的南北,象征着织女技艺的广泛和精湛。
  • “明月楼台高百尺。”:以明月照耀下的高耸楼台,象征技艺的高超和卓越。
  • “玉手昔曾亲摘。”:强调技艺的亲自传承,玉手是对织女手的赞美。
  • “种榆人去何年。”:通过种榆人的离去,暗示岁月的流逝和技艺的传承不易。
  • “乘槎偶认张骞。”:借用张骞乘槎上天的传说,表达对技艺传承的期望。
  • “报道秋期近也,好将巧思相传。”:直接表达对技艺传承的渴望,希望巧妙的心思能够传承下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明月楼台高百尺”,将技艺比作高耸的楼台。
  • 拟人:如“天孙自织”,将织女拟人化。
  • 对仗:如“经纬天南北”,形成对仗,增强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技艺传承的渴望和尊重,通过织女和张骞的传说,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愿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孙:织女星,象征技艺和传承。
  • 明月楼台:象征技艺的高超和卓越。
  • 玉手:象征技艺的亲自传承。
  • 种榆人:象征岁月的流逝和技艺的传承不易。
  • 乘槎:象征对技艺传承的期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天孙”指的是什么? A. 织女星 B. 牛郎 C. 张骞 D. 种榆人

  2. 诗中的“乘槎偶认张骞”涉及哪个传说? A. 牛郎织女 B. 张骞出使西域 C. 种榆人 D. 玉手亲摘

  3. 诗中哪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技艺传承的渴望? A. 明月楼台高百尺 B. 玉手昔曾亲摘 C. 种榆人去何年 D. 报道秋期近也,好将巧思相传

答案:

  1. A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鹊桥仙·纤云弄巧》:同样是描写牛郎织女传说的诗作,表达了爱情的坚贞和美好。

诗词对比:

  • 《鹊桥仙·纤云弄巧》与《清平乐·天孙自织》:两首诗都以牛郎织女的传说为背景,但前者更侧重于爱情的描写,后者则更侧重于技艺传承的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陈德武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详细介绍了牛郎织女和张骞的传说,有助于深入理解诗中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