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翠峰寺西轩 黄公度 〔宋代〕 寂寂春葩映短墙,半山松竹奏笙簧。无情幽鸟背人去,不惯村童笑客狂。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静静的春花映照着矮墙,半山腰的松竹仿佛在演奏笙簧。无情的幽鸟背对着人飞去,不习惯村童嘲笑客人的狂放。
注释: 字词注释:
- 寂寂:安静的样子。
- 春葩:春天的花朵。
- 短墙:矮墙。
- 笙簧:古代的一种乐器,这里比喻松竹的声音。
- 无情:没有感情的,指鸟儿。
- 幽鸟:隐居的鸟。
- 背人去:背对着人飞走。
- 不惯:不习惯。
- 村童:乡村的孩子。
- 笑客狂:嘲笑客人的放纵不羁。
典故解析:
- 诗中未涉及具体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公度(1089-1146),字师宪,号梅山,南宋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之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此诗可能是在游览翠峰寺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世俗的超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黄公度游览翠峰寺时,感受到寺院周围的宁静景色和自然声音,同时对幽鸟的离去和村童的嘲笑有所感触,从而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花、松竹、幽鸟和村童等元素,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孤寂的自然画卷。首句“寂寂春葩映短墙”以静谧的春花和矮墙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次句“半山松竹奏笙簧”则通过比喻手法,将松竹的声音比作笙簧,增添了音乐般的韵律感。后两句“无情幽鸟背人去,不惯村童笑客狂”则表达了诗人对幽鸟离去的无奈和对村童嘲笑的不适,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世俗的超脱。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寂寂”和“春葩”描绘了一个安静的春日景象,映照着矮墙,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次句用“半山松竹奏笙簧”比喻松竹的声音,增添了音乐般的韵律感,使自然景色更加生动。
- 后两句通过“无情幽鸟背人去”和“不惯村童笑客狂”表达了诗人对幽鸟离去的无奈和对村童嘲笑的不适,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世俗的超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松竹的声音比作笙簧,增添了音乐般的韵律感。
- 拟人:将幽鸟的行为拟人化,表达了诗人对幽鸟离去的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世俗的超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葩:春天的花朵,象征生机和美丽。
- 松竹:象征坚韧和长寿。
- 幽鸟:象征自由和隐逸。
- 村童:象征世俗和纯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半山松竹奏笙簧”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答案:A
-
诗中“无情幽鸟背人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无奈 C. 愤怒 答案:B
-
诗中“不惯村童笑客狂”中的“客”指的是谁? A. 诗人自己 B. 其他游客 C. 村童的朋友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黄公度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黄公度的诗更加注重表达内心的孤独和对世俗的超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黄公度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背景。
- 《王维诗集》:收录了王维的多首诗作,可以与黄公度的诗作进行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