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诗》

时间: 2025-01-11 14:49:28

故年秋始去,今年秋复来。

露浓山气冷,风急蝉声哀。

鸟击初移树,鱼寒欲隐苔。

断雾时通日,残云尚作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悲秋诗 杨广 〔隋代〕 故年秋始去,今年秋复来。 露浓山气冷,风急蝉声哀。 鸟击初移树,鱼寒欲隐苔。 断雾时通日,残云尚作雷。

白话文翻译:

去年秋天刚刚离去,今年秋天又回来了。 露水浓重,山中的气息变得寒冷,风急促,蝉的叫声显得哀伤。 鸟儿刚刚迁移到新的树上,鱼儿因为寒冷想要躲藏在苔藓下。 断断续续的雾气时不时透出阳光,残留的云朵似乎还在发出雷声。

注释:

  • 故年:去年。
  • 山气:山中的气息。
  • 蝉声:蝉的叫声。
  • 移树:迁移到新的树上。
  • 隐苔:躲藏在苔藓下。
  • 断雾:断断续续的雾气。
  • 残云:残留的云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广,即隋炀帝,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文学上有一定的造诣,尤其擅长写诗。他的诗歌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风格细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再次来临时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哀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景物的描绘,展现了季节的变迁和诗人内心的情感。诗中“露浓山气冷,风急蝉声哀”一句,通过对露水、山气、风和蝉声的描写,传达了秋天的寒冷和哀伤。而“鸟击初移树,鱼寒欲隐苔”则进一步通过鸟和鱼的动态,表现了生物对季节变化的适应和诗人对自然界的观察。最后两句“断雾时通日,残云尚作雷”则以雾和云的变幻,暗示了自然界的无常和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故年秋始去,今年秋复来”:表达了时间的循环和季节的更替,去年的秋天刚刚过去,今年的秋天又回来了。
  • “露浓山气冷,风急蝉声哀”:通过对露水、山气、风和蝉声的描写,传达了秋天的寒冷和哀伤。
  • “鸟击初移树,鱼寒欲隐苔”:通过鸟和鱼的动态,表现了生物对季节变化的适应和诗人对自然界的观察。
  • “断雾时通日,残云尚作雷”:以雾和云的变幻,暗示了自然界的无常和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修辞手法:

  • 拟人:如“风急蝉声哀”中的“哀”字,赋予蝉声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露浓山气冷,风急蝉声哀”中的“露浓”与“风急”,“山气冷”与“蝉声哀”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哀愁。

意象分析:

  • 露浓:象征秋天的寒冷。
  • 山气冷:表现山中的寒意。
  • 风急蝉声哀:通过风和蝉声的描写,传达秋天的哀伤。
  • 鸟击初移树:表现鸟儿对季节变化的适应。
  • 鱼寒欲隐苔:表现鱼儿对寒冷的反应。
  • 断雾时通日:以雾的变幻,暗示自然界的无常。
  • 残云尚作雷:以云的变幻,暗示自然界的无常和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露浓山气冷”一句,主要描绘了什么? A. 春天的景象 B. 夏天的景象 C. 秋天的景象 D. 冬天的景象

  2. “风急蝉声哀”中的“哀”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3. 诗中“鸟击初移树”一句,表现了什么? A. 鸟儿对季节变化的适应 B. 鸟儿在树上休息 C. 鸟儿在树上觅食 D. 鸟儿在树上筑巢

答案:

  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秋兴八首》:通过对秋天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秋天山居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宁静的心境。

诗词对比:

  • 杨广的《悲秋诗》与杜甫的《秋兴八首》:两者都通过对秋天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感慨,但杨广的诗更加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而杜甫的诗则更加注重对内心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隋唐五代诗选》
  • 《杨广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