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况》
时间: 2025-01-11 15:05: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垂白渭南叟,深居湖上村。
贫知蔬食美,闲觉布衣尊。
琴谱从僧借,茶经与客论。
探梅来直步,沽酒到偏门。
细织笼安鹤,频求果饲猿。
旧书编未绝,犹足教诸孙。
白话文翻译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住在渭南的湖边村庄里。虽然生活贫困,但他知道蔬菜和米饭的美味,闲暇时光也觉得穿着布衣很尊贵。琴谱是向和尚借的,茶经则与来访的客人讨论。探梅的脚步轻快,买酒是走到偏僻的门口。细致地编织笼子安放仙鹤,时常寻求水果来喂养猿猴。虽然旧书的编撰还没有结束,但依然足够教导孙辈。
注释
- 渭南:地名,位于今陕西省。
- 叟:老人,指年长者。
- 蔬食:指蔬菜和米饭,象征简单的生活。
- 布衣:指普通衣服,象征平民的尊严。
- 琴谱:古代的乐谱。
- 茶经:讨论茶道的经典。
- 探梅:春天探访梅花。
- 沽酒:买酒。
- 细织笼安鹤:细致地编织鸟笼以安置鹤。
- 频求果饲猿:常常寻找果实来喂养猿猴。
- 旧书编未绝:旧书的编撰还没有结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晚号鹿鸣居士,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散文家。陆游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作品涉及政治、历史、爱情等多个方面,是“陆诗”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创作背景
《书况》是陆游晚年时的作品,反映了他在隐居生活中的感受,表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简朴生活的热爱。诗中描绘了农村的恬静生活,体现了他在经历了国家的动荡和个人的坎坷之后,仍然保持的淡泊心态。
诗歌鉴赏
《书况》是一首描写隐居生活的诗作,体现了陆游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简朴之美的赞美。诗人以“渭南叟”自居,展现了自己在晚年选择隐居的洒脱和从容。他以朴实的语言勾勒出田园生活的美好,表达了在贫困中也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和尊严。
诗的前两句“贫知蔬食美,闲觉布衣尊”直接表明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热爱,虽然生活贫困,但他却能在简单的饮食中找到美味,并在平凡的衣着中感受到尊贵。这种对生活的态度折射出他对物质的淡泊与精神的追求。
接下来描述他与僧人借琴谱、与客人讨论茶经的情景,展现了他在闲暇中追求文化艺术的情趣。在“探梅来直步,沽酒到偏门”中,诗人描绘了春日探梅和买酒的悠闲步伐,更加凸显了他宁静而自在的生活态度。
最后几句“细织笼安鹤,频求果饲猿”描绘了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既有对自然的关爱,也有对生活的细致体察。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垂白渭南叟:自称白发的老人,强调自身的年迈与智慧。
- 深居湖上村:隐居在湖边的村子,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贫知蔬食美:虽然贫穷,但却懂得享受简单的食物,显示出一种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 闲觉布衣尊:在闲暇中感受到布衣的尊贵,强调了内心的满足与平和。
- 琴谱从僧借:向和尚借琴谱,表现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
- 茶经与客论:与客人讨论茶道,展示了文化的交流和诗人的修养。
- 探梅来直步:轻快地去探梅,表现出一种生活的乐趣。
- 沽酒到偏门:买酒时走到偏僻的门口,反映出一种悠闲的生活态度。
- 细织笼安鹤:细致地编织鸟笼,安放鹤,表现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
- 频求果饲猿:时常寻找果实来喂养猿猴,体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
- 旧书编未绝:虽然旧书还未编完,依然有足够的知识传授给孙辈,展示了诗人对教育的重视。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琴谱”和“茶经”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简单的生活比作一种尊贵的享受,提升了诗的艺术意境。
- 意象:鹤、猿等意象,象征了自然与生活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隐居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传达了一种宁静、淡泊的人生观。诗人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雨后,仍能在平凡中找到乐趣,体现了豁达的生活态度和深厚的文化修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鹤:象征高洁与长寿,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 猿:代表灵动与自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 梅:象征坚韧、纯洁,代表春天的到来和新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琴谱从僧借”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的热爱?
- A. 音乐
- B. 书法
- C. 绘画
- D. 舞蹈
-
填空题:诗人住在____的村子里,强调了隐居生活的宁静。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沽酒到偏门”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忙碌。
- A. 正确
- B. 错误
答案
- A
- 湖上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描绘了对乡愁的思念,与陆游对田园的向往相呼应。
- 《归园田居》:陶渊明的诗作,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书况》主题相近。
诗词对比
- 陆游 vs. 陶渊明:两位诗人都描绘了隐居生活,但陆游更多地反映了对文化的追求,而陶渊明则强调自然的简单与恬淡。两者的风格各有千秋,但都在作品中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