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旱忽两五绝
秧愁晴暴死,花怕两摧残。
野老非常惧,天公不自安。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干旱突然间变得严重,
稻秧在烈日下忧愁地枯死,
花朵在风雨中害怕被摧残。
乡间的老人非常担忧,
老天爷也显得不安定。
注释:
- 秧愁:秧苗因干旱而忧愁、枯萎。
- 晴暴死:强烈的阳光使稻秧干枯而死。
- 两摧残:指暴风雨来袭,花朵害怕被摧毁。
- 野老:指乡村的老人,代表农民的忧虑。
- 天公:指老天爷或自然环境,表达天候的不安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子翚,号白云,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风以豪放、清新著称,尤其擅长五言、七言诗。刘克庄的诗常常关注社会民生,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春季,正值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突如其来的干旱让农民面临极大的困境。诗人通过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的深切关注和对农民生计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旱”为主题,短短四句却生动传达了自然对人类生活的深远影响。开头的“秧愁晴暴死”描绘了干旱天气下稻秧的绝望,彰显了农作物在恶劣条件下的无奈。接下来的“花怕两摧残”则强调了即将来临的风雨,象征着自然的不可预测性和对美好事物的威胁。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自然界的残酷,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无力感。
“野老非常惧”一句,借用乡村老人的形象,表达了广大农民的恐惧与担忧,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最后一句“天公不自安”则将视角上升到天际,传达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不安。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生动地描绘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秧愁晴暴死:在晴天的强烈阳光下,稻秧愁苦地枯死,表现了干旱带来的直接影响。
- 花怕两摧残:花朵因即将来临的风雨而感到恐惧,象征着脆弱与无助。
- 野老非常惧:乡村的老人因自然灾害而心生恐惧,反映出普通大众对灾难的敏感。
- 天公不自安:老天爷似乎也感到不安,暗示自然环境的不稳定。
修辞手法:
- 拟人:将稻秧、花朵赋予人类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诗中“晴暴死”和“花怕两摧残”形成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将自然灾害比作对生命的威胁,使主题更加深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灾害对农作物及人们生活的影响,表达了诗人对天灾的担忧与对农民困境的同情,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脆弱的平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秧:稻秧象征着希望和生命,干旱则是对其的威胁。
- 花:花朵象征着美丽与脆弱,展现了自然的美好与无常。
- 野老:代表了农民的生活状态与心理,体现对自然的依赖与恐惧。
- 天公:象征自然的力量与不可预测性,反映人类对自然的敬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自然的美丽
- B. 对农民生计的忧虑
- C. 人与自然的和谐
- D. 乡村生活的快乐
-
“秧愁晴暴死”中的“秧”指的是什么?
- A. 花朵
- B. 稻秧
- C. 树木
- D. 草地
-
诗中“天公不自安”表达了什么?
- A. 大自然的稳定
- B. 人类的恐惧
- C. 自然的不安定
- D. 乡村的宁静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了动荡的春天,但更侧重于国家的忧虑与民生的困苦。
- 王维《山居秋暝》:描写自然景色的宁静与和谐,与刘克庄的忧虑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