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二十叔赴任馀杭尉(琴字)》

时间: 2025-04-28 07:23:01

拜首直城阴,樽开意不任。

梅仙归剧县,阮巷奏离琴。

春草吴门绿,秋涛浙水深。

十年曾旅寓,应惬宦游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二十叔赴任馀杭尉(琴字)

拜首直城阴,樽开意不任。
梅仙归剧县,阮巷奏离琴。
春草吴门绿,秋涛浙水深。
十年曾旅寓,应惬宦游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二十叔赴任的祝福与惜别之情。开头,诗人恭敬地向即将离开的二十叔致以敬礼,心中却难以抑制离别的情感。梅仙是指梅花仙子,意味着在美好的环境中,也有别离的忧伤。阮巷则是指古代著名的音乐家阮籍的故乡,暗示着对音乐和离别的思念。春天的草色在吴门显得生机勃勃,而秋水则在浙水中显得深邃,表现出自然的变化与时间的流逝。最后回忆起自己曾在外地生活的十年,感慨宦游的心情。

注释

  • 拜首:向人行礼,表示尊重和告别。
  • 樽开:比喻酒杯被打开,寓意开始饮酒。
  • 梅仙:指梅花仙子,象征美好的事物。
  • 阮巷:阮籍的故乡,与音乐相关。
  • 吴门:古代吴地,即今苏州一带。
  • 浙水:指浙江的水流,象征深远。
  • 旅寓:在外居住,表示漂泊的生活。
  • 宦游:指官场的游历与经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权德舆,唐代诗人,生于公元约730年,卒于约799年。他以诗文华丽、情感真挚著称,是“初唐四杰”之一,作品广泛涉及山水、田园、咏怀等题材,风格多样,情感丰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权德舆的好友二十叔即将赴任馀杭尉之际,表达了对好友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诗中展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宦游生活的感慨,反映出当时士人对前途的期待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复杂心情。开篇以“拜首直城阴”开头,既表达了对二十叔的尊敬,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沉重。接着,诗人巧妙地运用“梅仙”和“阮巷”两个意象,寓意在离别时光中,音乐与美好的景象成为了慰藉,却也带来了一丝惆怅。

“春草吴门绿,秋涛浙水深”则通过四季变换的意象,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暗示离别的苦涩与思念的深邃。最后一句“十年曾旅寓,应惬宦游心”则点明了诗人的游历经历,表达了对宦游生活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在形式上运用对仗工整,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是一首典雅的送别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传达出对友人的祝福与对人生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拜首直城阴:以尊重的方式向二十叔告别,表现出对他即将离开的不舍。
  2. 樽开意不任:酒杯开启,内心的情感难以自持,暗示离别的忧伤。
  3. 梅仙归剧县:梅仙的归去象征着美好的东西的失去,暗示离别的无奈。
  4. 阮巷奏离琴:阮巷的音乐令人想念,音乐成为离别的陪伴,体现了对友人的思念。
  5. 春草吴门绿:春天的草色鲜艳,生机勃勃,表现出自然的活力。
  6. 秋涛浙水深:秋水深沉,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思念的深度。
  7. 十年曾旅寓:回忆自己在外的十年,表达对宦游生活的感慨。
  8. 应惬宦游心:认为这种宦游生活是值得的,透露出对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的手法,如“春草吴门绿,秋涛浙水深”,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运用“梅仙”、“阮巷”、“春草”、“秋涛”等意象,创造出丰富的画面感和情感共鸣。
  • 比喻:用自然景物象征人事,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量。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送别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依依不舍的情感,同时也流露出对宦游生活的感慨和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认识与对友谊的珍视。

意象分析

  • 梅仙:象征美好与离别,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 阮巷:与音乐相关,象征着对往日的怀念。
  • 春草:象征生机与希望,表现出春天的活力。
  • 秋涛:象征深沉与思考,表现出秋季的思索与怀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梅仙”象征什么? A. 美好的事物
    B. 离别的忧伤
    C. 对友人的思念
    D. 以上皆是

  2. “春草吴门绿,秋涛浙水深”中,秋涛象征什么?
    A. 春天的生机
    B. 时间的流逝
    C. 自然的美丽
    D. 幸福的生活

  3.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权德舆
    D. 白居易

答案

  1. D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送友人》 - 李白
  2. 《山中送别》 - 王维
  3.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送友人》(李白):同样是送别诗,但李白的表达更为豪放,情感直接而浓烈。
  • 《山中送别》(王维):王维的送别诗则更注重自然与人情的交融,意境清幽。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