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广州第一宿》

时间: 2025-01-11 08:09:15

越王台下路,搔首叹萍踪。

城古都招水,山高易得风。

鼓声残雨后,塔影暮林中。

一样连营火,山同河不同。

意思解释

出广州第一宿

作者: 文天祥 〔宋代〕


原文展示:

越王台下路,搔首叹萍踪。
城古都招水,山高易得风。
鼓声残雨后,塔影暮林中。
一样连营火,山同河不同。


白话文翻译:

在越王台下的道路上,我忍不住抚首叹息,感慨自己如浮萍般漂泊不定。古老的城市在水边招摇,山高的地方容易迎来风。雨后鼓声仍在耳边回荡,塔的影子隐没在傍晚的树林中。虽然营火相连,但山和河却是不同的风景。


注释:

  • 越王台:传说是越王勾践的旧地,具有历史文化意义。
  • 搔首:抚摸头部,形容思考或感慨。
  • 萍踪: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 招水:即水边,古城在水边的景象。
  • 鼓声:多指战鼓或节庆的鼓声。
  • 塔影:塔的影子,暗示某种神秘或孤独的情绪。

典故解析:

  • 越王:越王勾践的事迹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表现了忍辱负重、东山再起的精神。
  • 鼓声:古代战斗或节庆时常用鼓声作为号令或欢庆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末年抗元名将及文学家。以忠诚和才华闻名,代表作有《正气歌》。他在乱世中以诗词表达爱国情怀,体现出深刻的人文精神。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南宋时期,文天祥在国破家亡之际,表达了对家国的思念与个人命运的感慨,反映了历史动荡时期文人心中的无奈与挣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观与个人感受,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自身命运的沉重感慨。开头“越王台下路”,即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诗人站在历史的高地上,感怀自己漂泊的命运。接着“搔首叹萍踪”,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无根漂泊的无奈与失落。

而“城古都招水,山高易得风”则描绘了环境的壮丽与历史的积淀,暗示着古老的文化与自然的壮阔。鼓声与塔影交织出一种孤独的氛围,尤其在“鼓声残雨后”一句中,雨后的沉寂与鼓声的余音相结合,给人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

最后一句“一样连营火,山同河不同”,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对比,也隐含了诗人心中的孤独与隔绝感。尽管营火相连,但山与河的不同,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心灵的隔阂。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与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越王台下路:指出行的地点,暗示历史的厚重。
  2. 搔首叹萍踪:自我感慨,表达漂泊不定的心情。
  3. 城古都招水:描绘古城的景象,水边的古老与现代的交错。
  4. 山高易得风:山势高耸,象征着理想和追求的艰难。
  5. 鼓声残雨后:雨后鼓声的余音,象征着过去的回忆。
  6. 塔影暮林中:夕阳下的孤独,渲染了诗人的情感状态。
  7. 一样连营火:虽有共同的营火,但心灵的隔阂依旧。
  8. 山同河不同:强调景物的差异,象征着人心的不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萍踪”,生动形象。
  • 对仗:如“山同河不同”,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古城、鼓声、塔影等意象相互交织,形成丰富的情感层次。

主题思想: 诗歌以抒情为主线,通过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展现了诗人的忠诚与无奈,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意象分析:

  • 越王台:象征历史与荣耀。
  • 萍踪:象征漂泊与失落。
  • 古城:承载了历史的记忆与文化。
  • 鼓声:象征着过去的回响与战斗的回忆。
  • 塔影:象征孤独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越王台下路”中的“越王”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 A. 刘邦
    • B. 诸葛亮
    • C. 勾践
    • D. 司马光
  2. 诗中“搔首叹萍踪”是什么意思?

    • A. 思念故乡
    • B. 感叹人生
    • C. 欢庆节日
    • D. 追忆往昔

答案:

  1. C. 勾践
  2. B. 感叹人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正气歌》:同样是文天祥的作品,表达了忠诚与气节。
  • 《登高》:杜甫的作品,描绘了孤独与思乡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文天祥的《出广州第一宿》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两者都抒发了对历史的思考,但文天祥更侧重于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而李白则更强调豪放与浪漫的情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文天祥传》
  • 《宋代文学》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学习,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出广州第一宿》的深刻意蕴与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