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四明山
施肩吾
黎洲老人命余宿,
杳然高顶浮云平。
下视不知几千仞,
欲晓不晓天鸡声。
白话文翻译:
黎洲的老人让我宿在这里,
山顶高耸,浮云如平地。
俯瞰下方不知有多少丈,
想要天亮却没听到鸡鸣声。
注释:
字词注释:
- 黎洲:指一个地名,可能是指某个地方的名称。
- 命:这里作“吩咐、指派”的意思。
- 杳然:形容深远、遥远的样子。
- 高顶:高处的山顶。
- 浮云:悬浮在空中的云,常用来形容心境飘渺。
- 千仞:形容极高的山,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约合今尺的三分之一。
- 欲晓:想要天亮。
- 不晓:不知道、没听到的意思。
- 天鸡声:指公鸡的鸣叫声,寓意天亮的标志。
典故解析:
-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天鸡声”作为传统文化中常用的意象,代表着拂晓的到来,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施肩吾,唐代诗人,字子进,号肩吾,晚号天涯。其人以诗名世,风格清新,常描写山水风光,性情洒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施肩吾游历四明山期间,反映了他在山中宿夜的心情与环境。四明山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清幽的环境而著称,诗人在此感受到的孤寂与自然的壮丽形成鲜明对比。
诗歌鉴赏:
《宿四明山》体现了施肩吾的诗风,山水诗的特点鲜明,诗中描绘了高山的壮丽与夜晚的幽静。开篇的“黎洲老人命余宿”引入了一个人物,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似乎在孤寂的山中还有人情味的存在。而“杳然高顶浮云平”则是对山顶景象的描绘,浮云似乎在平地上飘荡,表现出一种高远的意境。接下来的“下视不知几千仞”,更是通过俯瞰的视角突显了山的高大和作者的渺小,使人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最后一句“欲晓不晓天鸡声”则通过“天鸡声”这一意象,表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敏感,似乎在等待黎明的到来,却又因为环境的寂静而感到迷茫。这种对时间和自然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孤独,营造出一种淡淡的伤感与哲学的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黎洲老人命余宿:引入一个老者角色,展示人与自然间的联系,暗示诗人受到的欢迎与照顾。
- 杳然高顶浮云平:描绘山顶的景象,云雾缭绕,给人一种超然的感觉。
- 下视不知几千仞:从高处俯瞰,无法判断山的高度,体现人对自然的渺小感。
- 欲晓不晓天鸡声:渴望天亮,却没有听到黎明的信号,暗示着诗人内心的焦急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浮云比作平地,强化了山顶的高度。
- 对仗:上下句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折射出诗人对生命、时间的思考,以及在自然面前人的渺小与无助,表现了一种孤独而又哲理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顶:象征着追求与理想的高度。
- 浮云:象征着变幻无常,人生的无常。
- 鸡声:象征希望与新生,联系着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施肩吾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A. 宋代
B. 唐代
C. 明代
D. 清代 -
“欲晓不晓天鸡声”中的“天鸡声”指的是什么? A. 鸡叫声
B. 天空的声音
C. 动物的叫声
D. 自然的声音
答案:
- B. 唐代
- A. 鸡叫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施肩吾的《宿四明山》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描绘山水,但施肩吾更注重对孤独感的表现,而王维则通过秋夜的宁静展示内心的平和。两首诗虽同为山水题材,但情感与意境各异,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