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蒲赴湖至板桥逢杜谋伯》
时间: 2025-01-11 11:52: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蒲赴湖至板桥逢杜谋伯
作者:晁补之
二年两度踏京尘,
犹喜常逢杜子春。
文学老来从旧日,
金兰同好更何人。
身惭随檄终难强,
计欲归耕未敢陈。
正是桃花红似血,
不应无酒但沾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已经两年在京城的尘土中奔波,仍然高兴地与杜子春相逢。年纪渐长,文学上依旧能与旧日好友切磋,然而像金兰般的知己又有谁呢?我感到惭愧,虽然有书信来往却终难再见,心里想要回去耕作,却又不敢说出。正值桃花盛开,红得像血一般,不应当没有酒水,惟有泪水沾湿手巾。
注释
- 踏京尘:意指在京城中行走,沾染了尘土,表现出作者在京城的生活经历。
- 杜子春:指杜谋伯,作者的朋友,诗中对他的称呼。
- 金兰:形容朋友情谊的深厚,金兰比喻如同金子和兰花一样珍贵。
- 随檄:指随信件而来,表示与人保持联系但又未能见面。
- 归耕:想要回归田园生活,隐居田园。
- 桃花红似血:桃花盛开,色泽鲜艳,象征生机与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1055年-1121年),字公辅,号孟阳,晚号田翁,宋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友情、人生感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在京城的生活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选择的思考。京城的繁华与内心的孤寂形成对比,反映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的结构紧凑,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诗人在繁忙生活中对友谊的渴望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开篇以“二年两度踏京尘”引入,带出诗人对京城生活的感慨,表达了他在京城的生存压力和对旧友的怀念。接着提到“文学老来从旧日”,说明尽管岁月流逝,诗人仍然能够与老朋友切磋文学,显示出深厚的文化积淀。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感到惭愧,虽然有书信往来,但却难以见面,表现出对人际关系的反思。同时,他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但又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最后以“桃花红似血”作结,既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现状的不满。
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表达了诗人对友谊、文学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二年两度踏京尘:两年来,我两次走在京城的尘土上,表达了对京城生活的无奈与疲惫。
- 犹喜常逢杜子春:然而我仍然高兴能够常常见到我的朋友杜子春,显示出友谊的珍贵。
- 文学老来从旧日:年纪渐长,我仍然能够和旧日的朋友一起探讨文学,表现出对文化交流的渴望。
- 金兰同好更何人:像金兰般的知己又有谁呢?感叹友谊的稀缺。
- 身惭随檄终难强:虽然有信件往来,但我感到惭愧,终究难以相见。
- 计欲归耕未敢陈:我心中有回归田园的计划,但又不敢表露出来。
- 正是桃花红似血:此时正值桃花盛开,鲜红如血,象征着生机。
- 不应无酒但沾巾:应当有酒相伴,却只因泪水沾湿手巾,表达对现状的无奈和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桃花比作血,象征着生命的热情与美好。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对文学的热爱,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折射出作者在繁忙生活中的孤独与渴望,情感深沉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京尘:象征繁忙与压力。
- 杜子春:友谊的象征,表达对旧友的珍惜。
- 金兰:象征深厚的友谊。
- 桃花: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美好,反映出对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提到的“杜子春”是指谁? A. 诗人的朋友
B. 一位历史人物
C. 自己的笔名
D. 诗人的敌人 -
“二年两度踏京尘”中,京尘指的是什么? A. 乡村的田野
B. 京城的繁华与忙碌
C. 诗人的心情
D. 诗人的书信 -
“桃花红似血”的意象表达了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诗人的失落
C. 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D. 以上皆是
答案: 1.A 2.B 3.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与晁补之的作品中都表现了对友谊的珍视,但杜甫更多地关注国家与时局,而晁补之则更倾向于个人内心的感受与自然的描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晁补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