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

时间: 2025-01-27 04:10:09

志士固有待,显默非苟然。

孔明方微时,息驾隆中田。

出身感三顾,鱼水相后先。

开迹在庸蜀,欲正九鼎迁。

垂成中兴业,复汉临秦川。

平生许与际,独比管乐贤。

人材品目异,自得岂虚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隆中 曾巩 〔宋代〕

志士固有待,显默非苟然。 孔明方微时,息驾隆中田。 出身感三顾,鱼水相后先。 开迹在庸蜀,欲正九鼎迁。 垂成中兴业,复汉临秦川。 平生许与际,独比管乐贤。 人材品目异,自得岂虚传。

白话文翻译:

有志之士自然会有所期待,显达与沉默都不是随意的。 诸葛亮在尚未显达之时,隐居在隆中的田野之中。 因为刘备的三次拜访而感动,彼此的关系如同鱼水般先后相随。 在蜀地开创基业,意图纠正国家的动荡。 即将成就中兴大业,恢复汉室统治于秦川之地。 他一生中与人交往,唯独与管仲、乐毅相比肩。 他的才能和眼光与众不同,他的成就岂是虚传。

注释:

  • 志士:有志向和抱负的人。
  • 固有待:自然会有所期待。
  • 显默:显达与沉默。
  • 孔明: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
  • 微时:尚未显达之时。
  • 息驾:隐居。
  • 隆中田:隆中,地名,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诸葛亮曾在此隐居。
  • 出身感三顾: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请求他出山辅佐。
  • 鱼水相后先:比喻彼此关系密切,如同鱼水。
  • 开迹在庸蜀:在蜀地开创基业。
  • 欲正九鼎迁:意图纠正国家的动荡。
  • 垂成中兴业:即将成就中兴大业。
  • 复汉临秦川:恢复汉室统治于秦川之地。
  • 许与际:与人交往。
  • 独比管乐贤:唯独与管仲、乐毅相比肩。
  • 人材品目异:才能和眼光与众不同。
  • 自得岂虚传:他的成就岂是虚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与王安石、苏轼等人并称“唐宋八大家”。他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美,表达了对有志之士的敬仰和对国家中兴的期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曾巩通过对诸葛亮的赞美,寄托了对国家中兴的希望和对有志之士的敬仰。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美,表达了对有志之士的敬仰和对国家中兴的期望。诗中,“志士固有待,显默非苟然”一句,表明有志之士自然会有所期待,显达与沉默都不是随意的。接着,诗人描绘了诸葛亮在尚未显达之时,隐居在隆中的田野之中,因为刘备的三次拜访而感动,彼此的关系如同鱼水般先后相随。在蜀地开创基业,意图纠正国家的动荡,即将成就中兴大业,恢复汉室统治于秦川之地。最后,诗人赞美诸葛亮的才能和眼光与众不同,他的成就岂是虚传。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有志之士的敬仰和对国家中兴的期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志士固有待,显默非苟然。

    • 这句诗表明有志之士自然会有所期待,显达与沉默都不是随意的。
  2. 孔明方微时,息驾隆中田。

    • 这句诗描绘了诸葛亮在尚未显达之时,隐居在隆中的田野之中。
  3. 出身感三顾,鱼水相后先。

    • 这句诗表达了诸葛亮因为刘备的三次拜访而感动,彼此的关系如同鱼水般先后相随。
  4. 开迹在庸蜀,欲正九鼎迁。

    • 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在蜀地开创基业,意图纠正国家的动荡。
  5. 垂成中兴业,复汉临秦川。

    • 这句诗表达了诸葛亮即将成就中兴大业,恢复汉室统治于秦川之地。
  6. 平生许与际,独比管乐贤。

    • 这句诗赞美了诸葛亮一生中与人交往,唯独与管仲、乐毅相比肩。
  7. 人材品目异,自得岂虚传。

    • 这句诗赞美了诸葛亮的才能和眼光与众不同,他的成就岂是虚传。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鱼水相后先”一句,用鱼水比喻彼此关系密切。
  • 对仗:诗中“志士固有待,显默非苟然”一句,采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美,表达了对有志之士的敬仰和对国家中兴的期望。诗人通过对诸葛亮的描绘,展现了有志之士的品格和才能,以及他们对国家的贡献和影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隆中田:诸葛亮隐居的地方,象征着隐逸和等待。
  • 鱼水相后先:比喻彼此关系密切,象征着和谐与合作。
  • 九鼎迁:国家的动荡,象征着国家的危机和需要纠正的问题。
  • 秦川:汉室统治的地方,象征着国家的中心和恢复的目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孔明方微时,息驾隆中田”一句,描述了诸葛亮的什么状态?

    • A. 显达之时
    • B. 尚未显达之时
    • C. 隐居之时
    • D. 出山辅佐之时
  2. 诗中“出身感三顾,鱼水相后先”一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 A. 诸葛亮因为刘备的三次拜访而感动,彼此的关系如同鱼水般先后相随。
    • B. 诸葛亮因为刘备的三次拜访而感动,彼此的关系如同鱼水般先后相随。
    • C. 诸葛亮因为刘备的三次拜访而感动,彼此的关系如同鱼水般先后相随。
    • D. 诸葛亮因为刘备的三次拜访而感动,彼此的关系如同鱼水般先后相随。
  3. 诗中“开迹在庸蜀,欲正九鼎迁”一句,描述了诸葛亮的什么行动?

    • A. 在蜀地开创基业
    • B. 意图纠正国家的动荡
    • C. 即将成就中兴大业
    • D. 恢复汉室统治于秦川之地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蜀相》:通过对诸葛亮的赞美,表达了对有志之士的敬仰和对国家中兴的期望。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绘,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杜甫的《蜀相》与曾巩的《隆中》:两首诗都通过对诸葛亮的赞美,表达了对有志之士的敬仰和对国家中兴的期望。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曾巩的《隆中》:两首诗都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曾巩的诗作,对宋诗有深入的解读。
  • 《三国志》:记载了诸葛亮的生平和事迹,对了解诸葛亮有重要参考价值。
  • 《唐宋诗鉴赏辞典》:对唐宋诗有深入的鉴赏和解读,对理解曾巩的诗作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