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鸲鹆谣》
时间: 2025-01-11 11:57: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鸲鹆入树腹,雎鸠乱关关。
妖氛扇幽邃,幻惑成至欢。
漫漫恣宵旰,终永期无患。
凄雨苦何其,余花惨无颜。
风俗陡衰毁,教化委荆菅。
君子致远虑,隐忧增忾叹。
白话文翻译
鸲鹆在树的深处栖息,雎鸠在枝头喧闹。
妖邪的气氛扇动着幽暗的角落,幻惑使快乐变得极致。
漫漫长夜无所顾忌,终究期望没有忧患。
凄冷的雨水何其苦,剩下的花朵面容惨淡。
风俗急剧衰退,教化已如荆棘般荒废。
君子远虑深思,隐忧愈加增多感叹。
注释
- 鸲鹆:一种鸟,常常栖息在树上,象征着温暖的环境。
- 雎鸠:雎鸠即黄鹂,象征着爱情和和谐。
- 妖氛:邪恶的气息,代表社会的混乱。
- 幽邃:深邃而幽暗,形容环境的复杂。
- 漫漫:形容时间的漫长和无尽。
- 终永期无患:希望能够长期没有忧患。
- 凄雨:凄惨的雨,象征着悲伤和困扰。
- 风俗陡衰毁:社会风气急剧衰退。
- 教化:教导和文化的影响。
- 君子致远虑:有远见的人会深思熟虑。
典故解析
本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具体典故,但提到“风俗陡衰毁”和“教化委荆菅”,反映了元代社会动荡、文化衰退的背景。这种状况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尤其是在朝代更迭之际,社会风气和文化教育往往受到较大冲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冕是元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生于1310年,卒于约1370年。他以清新脱俗的诗风和独特的画风著称,尤其擅长山水画和花鸟画。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鸲鹆谣》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时期,政治腐败、风俗败坏的现象时有发生。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对人性的反思促使他创作此诗,借鸟喻人,反映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失望。
诗歌鉴赏
《鸲鹆谣》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和鸟鸣声,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动荡的感慨。诗中以鸲鹆和雎鸠的声音开篇,象征着生活的和谐与美好,然而紧接着便转向了“妖氛扇幽邃”,暗示社会风气的堕落。诗人通过对比手法,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在“漫漫恣宵旰,终永期无患”中,诗人似乎希望能够逃避现实的困扰,追求一种永恒的快乐,但随即又被“凄雨苦何其”的悲惨景象所打击,展现出深刻的无奈与苦涩。
后两句“风俗陡衰毁,教化委荆菅”则直指社会教育的失落与文化的荒废,表达了对社会未来的深切忧虑。这种深邃的思想和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沉郁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鸲鹆入树腹:描述鸲鹆在树的深处栖息,暗示生活的安宁。
- 雎鸠乱关关:雎鸠的喧闹声,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美好。
- 妖氛扇幽邃:妖邪的氛围笼罩着幽暗的地方,反映社会的混乱。
- 幻惑成至欢:幻觉使人追求极致的快乐,暗示人们对现实的逃避。
- 漫漫恣宵旰:漫长的夜晚无所顾忌,象征着对生活的放纵。
- 终永期无患:希望能够永远没有忧患,反映理想的追求。
- 凄雨苦何其:凄惨的雨水,象征着生活的苦难与无奈。
- 余花惨无颜:剩下的花朵面容惨淡,暗示美好的事物逐渐凋零。
- 风俗陡衰毁:社会风气急剧衰退,反映出对社会现状的痛心。
- 教化委荆菅:教育和文化的影响如同荆棘般被遗弃。
- 君子致远虑:有远见的君子深思熟虑,表现出对未来的忧虑。
- 隐忧增忾叹:隐忧日益增多,发出感叹,体现出诗人的无奈和悲伤。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妖氛”比喻社会的混乱与恶劣风气。
- 对仗:如“漫漫恣宵旰,终永期无患”呈现出和谐美的对比。
- 拟人:赋予自然现象如雨水以感情,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社会风气败坏的深刻反思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望。通过自然与社会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体现出对文化教育衰退的忧虑,深刻揭示了时代的困境与人心的迷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鸲鹆:象征温暖和安宁。
- 雎鸠:象征和谐与爱情。
- 凄雨:象征悲伤与困境。
- 余花:象征美好事物的凋零。
- 风俗与教化:象征社会风气和文化教育的衰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鸲鹆和雎鸠分别象征着什么? A. 和谐与幸福
B. 痛苦与绝望
C. 迷惑与幻觉
D. 自然与死亡 -
诗中的“凄雨”主要象征什么? A. 快乐
B. 悲伤与苦难
C. 自然的美丽
D. 时光的流逝 -
“教化委荆菅”中的“荆菅”比喻什么? A. 繁华
B. 荒废与败坏
C. 幸福生活
D. 文化的传承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同样探讨自然与人情的诗作。
- 《静夜思》(李白):表现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可以将《鸲鹆谣》与李白的《庐山谣》进行比较。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象,但王冕更强调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无奈,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选》
- 《王冕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元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