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浮图年逢东林寺旧》

时间: 2025-01-11 05:51:55

可惜东林寺,空门失所依。

翻经谢灵运,画壁陆探微。

隙地泉声在,荒途马迹稀。

殷勤话僧辈,未敢保儒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可惜东林寺,空门失所依。
翻经谢灵运,画壁陆探微。
隙地泉声在,荒途马迹稀。
殷勤话僧辈,未敢保儒衣。

白话文翻译:

可惜东林寺如今已是破败不堪,空旷的寺院失去了依靠的信仰。
翻阅经书的灵运已经离去,墙壁上的画作也被陆探微所遗忘。
山间泉水的声音依然存在,荒芜的道路上马蹄的印迹也稀少。
我殷勤地与僧人们交谈,却不敢奢望能保住我的儒生身份。

注释:

  • 可惜:遗憾、可惜。
  • 东林寺:指位于中国某地的寺庙,象征着佛教信仰的地方。
  • 空门:空旷的寺庙,常用以指代佛教寺院。
  • 灵运:谢灵运,东晋诗人,以山水诗著称。
  • 陆探微:陆探微,东晋时期的画家,以山水画见长。
  • 隙地:指小块的土地。
  • 泉声:泉水流动的声音。
  • 马迹:马蹄留下的痕迹。
  • 殷勤:热情、诚恳。
  • 儒衣:指儒生的衣服,代表儒家的身份。

典故解析:

  • 谢灵运:东晋著名诗人,代表性山水诗人,作品常表现自然景观。
  • 陆探微:东晋时期的画家,尤其擅长山水画,代表了当时的艺术成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祜,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在诗歌创作上以写景抒情见长,常表达对时事的关怀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代,时唐朝盛世已渐趋衰退,社会的动荡和文化的变迁使得许多曾经辉煌的寺庙和文化逐渐被遗忘。诗人在此背景下,抒发对东林寺昔日繁华的惋惜之情。

诗歌鉴赏:

《毁浮图年逢东林寺旧》是一首充满惆怅的诗作,作者借东林寺的衰败来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事无常的感慨。诗中“可惜东林寺”一句,立刻将读者带入一种失落的氛围,寺庙的荒废象征着信仰和文化的缺失。接下来的“翻经谢灵运,画壁陆探微”,则通过提及两位历史上的文人,进一步强调了文化的流失和历史的沉重。诗中“隙地泉声在,荒途马迹稀”,则用泉水声和稀少的马迹描绘了环境的荒凉,更加深了孤寂的氛围。最后一句“殷勤话僧辈,未敢保儒衣”,表达了诗人在与僧人交流中对自身身份的反思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显示出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忧虑。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过往文化的思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可惜东林寺:开篇即道出对东林寺的惋惜,设定了全诗的基调。
  2. 空门失所依:空旷的寺院失去了信仰的寄托,暗示文化的衰退。
  3. 翻经谢灵运:提到历史人物,暗示与过去的断裂。
  4. 画壁陆探微:墙壁上的画作也被遗忘,突显文化遗产的流失。
  5. 隙地泉声在:自然的声音依然存在,形成与人事荒凉的对比。
  6. 荒途马迹稀:荒凉的道路和稀少的马迹,进一步描绘环境的荒废。
  7. 殷勤话僧辈:与僧人交谈,表现出对信仰的渴望。
  8. 未敢保儒衣:表达对未来的无奈和对自己身份的怀疑。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寺庙的衰败与自然声音的存在,强化了凄凉的氛围。
  • 象征:东林寺象征着文化和信仰,诗人对其衰败的惋惜象征着对传统的失落。

主题思想:

本诗表达了对东林寺的怀念与惋惜,反映了历史变迁带来的文化失落和身份认同的困惑,深刻揭示了人们在面对社会变动时的无奈与悲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林寺:象征佛教文化与信仰。
  • 泉声:自然的纯净与生命的延续。
  • 马迹:象征着人们的活动与往昔的繁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东林寺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繁华
    B. 失落
    C. 自然
    D. 文化

  2. “翻经谢灵运”中的谢灵运指的是哪种人物? A. 画家
    B. 诗人
    C. 僧人
    D. 学者

  3. 诗中“隙地泉声在”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欢快
    B. 悲伤
    C. 安宁
    D. 无奈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对社会动荡和历史变迁的感慨,但更侧重于家国情怀。
  • 白居易《琵琶行》:通过音乐来表达个人情感的孤独,与张祜的诗作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主题上都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汉乐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