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杨和卿在馆中读易不去手赠以诗》
时间: 2025-01-27 03:29: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杨和卿在馆中读易不去手赠以诗 家铉翁 〔宋代〕
人人读医经,知尊黄与岐。 杨子读医经,乃以羲文周孔而为归。 易中有妙义,医中之奥与易相表里。 六十四卦字字是心法,八十一篇篇篇具易理。 神圣工巧莫向外边求,洁净精微只此本心是。 君观恒卦字之文,左心右日合而成。 心体湛然绝纖翳,日新又新常惺惺。 要之医经本自易经出,前圣作之后圣述。 子以医心会易心,三部九候中间有太极。
白话文翻译:
每个人都读医书,知道尊重黄帝和岐伯。 杨子读医书,却以伏羲、文王、周公、孔子的思想为归宿。 《易经》中有深奥的道理,医书的奥秘与《易经》相辅相成。 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心法的体现,八十一篇每一篇都蕴含《易经》的道理。 神圣的技艺和巧妙的手段不必向外寻求,纯净精微的本质就在这本心之中。 你看恒卦的文字,左边是心,右边是日,合在一起。 心体清澈无瑕,日日更新,常保清醒。 总之,医书源自《易经》,前圣创作,后圣继承。 你用医心体会《易经》的心,三部九候之中蕴含太极。
注释:
- 黄与岐:指黄帝和岐伯,古代医学的创始人。
- 羲文周孔:指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古代圣人,对《易经》有深远影响。
- 六十四卦:《易经》中的六十四种基本图形,代表不同的自然现象和人生哲理。
- 八十一篇:指《黄帝内经》的篇数,这里泛指医书。
- 三部九候:中医诊断方法,三部指人体的上、中、下三部分,九候指各部分的脉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家铉翁,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看出他对《易经》和医学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家铉翁赠给杨和卿的,杨和卿在馆中专心研读《易经》,家铉翁因此诗表达了对杨和卿的赞赏和对《易经》与医学关系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杨和卿研读《易经》的赞赏,展现了作者对《易经》与医学关系的深刻理解。诗中,作者将《易经》的六十四卦比作心法,将医书的八十一篇比作易理,强调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认为,真正的医术和易理不必向外寻求,而应回归本心,体现了宋代儒医结合的思想。诗中的“心体湛然绝纖翳,日新又新常惺惺”一句,更是强调了内心的纯净和不断更新的重要性。整首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对《易经》和医学结合的深刻阐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人读医经,知尊黄与岐。”:指出人们普遍尊重古代医学的创始人黄帝和岐伯。
- “杨子读医经,乃以羲文周孔而为归。”:杨和卿读医书,却以伏羲、文王、周公、孔子的思想为归宿,显示其对《易经》的重视。
- “易中有妙义,医中之奥与易相表里。”:《易经》中有深奥的道理,医书的奥秘与《易经》相辅相成。
- “六十四卦字字是心法,八十一篇篇篇具易理。”: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心法的体现,八十一篇每一篇都蕴含《易经》的道理。
- “神圣工巧莫向外边求,洁净精微只此本心是。”:神圣的技艺和巧妙的手段不必向外寻求,纯净精微的本质就在这本心之中。
- “君观恒卦字之文,左心右日合而成。”:恒卦的文字,左边是心,右边是日,合在一起,象征心与日的结合。
- “心体湛然绝纖翳,日新又新常惺惺。”:心体清澈无瑕,日日更新,常保清醒。
- “要之医经本自易经出,前圣作之后圣述。”:总之,医书源自《易经》,前圣创作,后圣继承。
- “子以医心会易心,三部九候中间有太极。”:你用医心体会《易经》的心,三部九候之中蕴含太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六十四卦比作心法,将八十一篇比作易理。
- 对仗:如“心体湛然绝纖翳,日新又新常惺惺”中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强调《易经》与医学的内在联系,认为真正的医术和易理应回归本心,体现了宋代儒医结合的思想。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心、日、六十四卦、八十一篇、太极。
- 分析:心象征内心的纯净和智慧,日象征不断更新和清醒,六十四卦和八十一篇象征《易经》和医书的深奥道理,太极象征宇宙的根本原理。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黄与岐”指的是谁? A. 黄帝和岐伯 B. 黄石公和岐伯 C. 黄帝和岐山 D. 黄石公和岐山
- 诗中提到的“羲文周孔”指的是哪些圣人? A. 伏羲、文王、周公、孔子 B. 伏羲、文王、周公、孔明 C. 伏羲、文王、周公、孔融 D. 伏羲、文王、周公、孔丘
- 诗中提到的“六十四卦”和“八十一篇”分别指的是什么? A. 《易经》和《黄帝内经》 B. 《易经》和《伤寒论》 C. 《易经》和《金匮要略》 D. 《易经》和《难经》
- 诗中提到的“三部九候”是什么? A. 中医诊断方法 B. 《易经》的卦象 C. 《黄帝内经》的篇数 D. 《易经》的篇数
答案:
- A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黄帝内经》、《易经》
- 诗词对比:可以对比其他宋代诗人对《易经》和医学的看法,如苏轼的《东坡易传》。
参考资料:
- 推荐书目:《黄帝内经》、《易经》、《东坡易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