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吕员外酬田著作幕门军西宿盘山秋夜作》
时间: 2025-01-25 22:32: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同吕员外酬田著作幕门军西宿盘山秋夜作
作者: 高适
碛路天早秋,边城夜应永。
遥传戎旅作,已报关山冷。
上将顿盘阪,诸军遍泉井。
绸缪阃外书,慷慨幕中请。
能使勋业高,动令氛雾屏。
远途能自致,短步终难骋。
羽翮时一看,穷愁始三省。
人生感然诺,何啻若形影。
白发知苦心,阳春见佳境。
星河连塞络,刁斗兼山静。
忆君霜露时,使我空引领。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边城的秋夜景象,诗人在此感受到戎旅的辛苦和思乡的情怀。诗的开头提到早秋的天气,边城的夜晚显得格外漫长。远方传来军旅的作战消息,表明关山的寒冷气候。上将驻扎在盘山之上,军队遍布泉井之处。诗人提到自己在幕中写信,内心慷慨激昂。渴望建功立业,却总是被环境所限制。虽然远行可以让人有所成就,但短途的步伐却难以展开。偶尔一瞥翅膀,感到自己心中的愁苦开始重重叠叠。人生的承诺与理想,似乎如同形影相随。白发渐生,方知内心的苦楚;而春日的阳光则让人看到美好的景象。夜空的星河与边塞的宁静交相辉映,令我不禁想起与你相见时的霜露时光,心中不禁感到空虚与惆怅。
注释
- 碛路:指沙漠中的道路,象征旅途的艰辛。
- 遥传戎旅作:遥远的战斗消息传来。
- 绸缪:精心准备。
- 阃外书:指写信给朋友或同伴。
- 羽翮:比喻人的志向或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适(703年-770年),字达夫,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山西,世称“边塞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边疆士兵的生活和战争的景象,风格豪放,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盛世之际,国家与边疆的战争频繁,诗人常常在边塞驻扎,感受到战士们的艰辛与思乡之情。诗中的情感深刻,既有对战争的忧虑,也有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融合了边塞的自然景观与士兵的内心感受,展现了作者对战争与生活的思考。诗的开头以“碛路天早秋”描绘出一种萧瑟的秋景,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似乎暗示着战斗的艰辛与孤独。接着“遥传戎旅作”一语,突显了战争的紧迫和对故乡的牵挂。
在“绸缪阃外书,慷慨幕中请”中,诗人不仅表达了写信的渴望,更体现了他对于未来的期盼和对友人的真挚感情。诗中多次提到“勋业”、“羽翮”等意象,表现出诗人对理想与抱负的追求,然而“短步终难骋”则反映了他内心的无奈与失落。
结尾的“忆君霜露时”意象深刻,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在此达到高潮,霜露象征着清冷而又晶莹的情感,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战争和友情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碛路天早秋:描绘边路的萧瑟秋景,传达出一种孤独感。
- 边城夜应永:夜晚漫长,加深了边城的孤寂。
- 遥传戎旅作:远方的战斗消息传来,暗示战争的紧迫与不安。
- 已报关山冷:战斗的消息预示着寒冷的关山,象征着战争的艰难。
- 上将顿盘阪:上将驻扎于山坡,强调军队的分布。
- 诸军遍泉井:军队遍布,显示出战争的规模。
- 绸缪阃外书:准备写信,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 慷慨幕中请:在幕中慷慨请求,表现出诗人激昂的情感。
- 能使勋业高:渴望成就伟业。
- 动令氛雾屏:希望能清除环境的压抑。
- 远途能自致:远方的旅程能实现目标。
- 短步终难骋:短途行走却难以展翅高飞,体现无奈。
- 羽翮时一看:偶尔看向理想与抱负。
- 穷愁始三省:愁苦逐渐深重,反复思考。
- 人生感然诺:人生的承诺与理想。
- 何啻若形影:承诺与理想如同影子般相随。
- 白发知苦心:白发象征经历,内心的苦楚。
- 阳春见佳境:春天的美好景象,象征希望。
- 星河连塞络:星河与边塞相连,渲染孤独的氛围。
- 刁斗兼山静:战斗与宁静的对比,营造紧张感。
- 忆君霜露时:思念友人,表达深情。
- 使我空引领:内心的惆怅与孤独感。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仗、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与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友人的思念,同时也展现了对理想与追求的渴望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碛路:象征艰辛的旅途。
- 边城:象征孤独与战斗的环境。
- 羽翮:象征理想与抱负。
- 霜露:象征思念的清冷与纯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碛路”指的是: A. 山路
B. 沙漠道路
C. 水路
D. 城市街道 -
诗人对“白发”的感受是: A. 年轻
B. 内心的苦楚
C. 高兴
D. 无所谓 -
“忆君霜露时”中的“霜露”意味着: A. 温暖
B. 清冷的思念
C. 霜冻的天气
D. 不关心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在对比高适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可以发现高适更注重边疆士兵的内心感受,而王之涣则更强调壮丽的自然景观与豪情。两者皆有对理想的追求,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高适诗集》
- 《唐代诗歌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