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题多景楼》

时间: 2025-04-26 23:18:13

无力可为用,登楼欲断魂。

望西忧逆贼,指北说中原。

粮运供淮饷,军行戍汉屯。

何年遂所志,一统正乾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题多景楼
作者: 郑思肖 〔宋代〕

无力可为用,登楼欲断魂。
望西忧逆贼,指北说中原。
粮运供淮饷,军行戍汉屯。
何年遂所志,一统正乾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无能为力的无奈,登高望远令他心绪纷乱。他向西方忧虑敌贼的侵扰,指出北方的中原地区局势不稳。粮草运输保障淮河的军饷,军队在汉地驻守。诗人感叹,何时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统一天下,恢复正义的乾坤。

注释

字词注释

  • 无力可为:无能为力,没有办法去做。
  • 登楼欲断魂:登上高楼,心情悲伤得几乎要断绝灵魂。
  • 忧逆贼:担忧敌贼的侵扰。
  • 淮饷:淮河一带的军饷。
  • 汉屯:汉地的驻军。
  • 遂所志:实现自己的志向。
  • 一统正乾坤:统一天下,恢复正义的秩序。

典故解析

  • 逆贼:指的是当时的敌对势力,诗人在诗中表达对国家动乱的忧虑。
  • 乾坤:一般指天和地,象征国家的安定与和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思肖是宋代的诗人,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理想追求。他的诗风简洁而富有情感,常常表现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战乱频繁的时代,诗人身处战火之中,心系国家的命运,抒发了对未来的期望与无奈。

诗歌鉴赏

《重题多景楼》是一首充满悲愤与理想的诗作。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登楼时的心境,展现了对国家和个人理想的深切关注。开篇便以“无力可为用”自述无奈,这种情感在整个诗中贯穿始终。接着,诗人用“望西忧逆贼”表达对西方敌人的忧虑,显示出他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心。

“粮运供淮饷,军行戍汉屯”则揭示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和民众生活的艰难,诗人通过对军队后勤保障的描绘,传达出对国家势力分散的忧虑。最后一句“何年遂所志,一统正乾坤”更是表达了诗人对统一大业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深切期盼。

整首诗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展现了诗人强烈的家国情怀与理想追求,使得整首诗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感与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无力可为用:表达诗人面对动乱无能为力的无奈。
  2. 登楼欲断魂:登高望远,感到心如刀绞,几乎要断绝灵魂。
  3. 望西忧逆贼:向西方眺望,心中忧虑敌贼的侵扰。
  4. 指北说中原:指北方的中原地区,暗示局势不安。
  5. 粮运供淮饷:粮草的运输保障了淮河的军饷。
  6. 军行戍汉屯:军队在汉地驻守,暗示战争的残酷。
  7. 何年遂所志:何时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
  8. 一统正乾坤:渴望统一天下,恢复正义的秩序。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望西忧逆贼,指北说中原”中对称的结构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如“欲断魂”极言情感之深刻,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乱的忧虑以及对统一理想的渴望,体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高处的视野,隐喻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 西:代表着敌人的方向,暗示外患。
  • :象征着中原,国家的核心区域。
  • 粮运:代表战争中的民生与后勤问题,暗示国家的困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对国家的情感主要通过什么方式表现?
    A. 直接叙述
    B. 通过景象描写
    C. 通过内心独白
    D. 通过历史典故

  2. “何年遂所志,一统正乾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A. 希望能安享太平
    B. 渴望实现统一大业
    C. 期望个人荣华富贵
    D. 希望与敌人和解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战乱中的忧国情怀。
  • 陶渊明《归园田居》:表现了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诗词对比

  • 比较《重题多景楼》与李白《将进酒》。两首诗在抒发情感上有所不同,前者更多表现忧虑与无奈,而后者则是豪情万丈,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歌大辞典》
  • 《杜甫与他的时代》

通过以上的学习和分析,希望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郑思肖的《重题多景楼》,感受其深厚的历史背景与情感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