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故址》

时间: 2025-01-10 08:08:19

先生已归来,遗此折腰地。

不见督邮人,祗闻解印事。

径花虽就荒,台月还留醉。

赋罢清流诗,西畴春已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先生已归来,遗此折腰地。
不见督邮人,祗闻解印事。
径花虽就荒,台月还留醉。
赋罢清流诗,西畴春已至。

白话文翻译:

老师已经回来了,留下了这片折腰的土地。
不见督邮官,只有听说他解印的事情。
小径的花虽然变得荒芜,楼台的月色仍让人陶醉。
写完了《清流》这首诗,西边的田畴春天已经来到。

注释:

  • 折腰地:指的是低头或屈身的土地,可能寓意传承与敬仰。
  • 督邮人:古代负责地方事务的官员。
  • 解印事:解开印章的事情,指的是与公务相关的事情。
  • 径花:小路旁的花。
  • 台月:楼台上的月亮,象征着美好的景色和诗意的情境。
  • 清流诗:指的是诗人的作品,表达清流之意,可能暗指高洁的情操。
  • 西畴春已至:西边的田畴春天已经来临,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童潮,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以诗歌见长,作品多关注自然与人文,风格自然清新。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对自己的故乡及其情感的思考相关,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及对往事的追忆。

诗歌鉴赏:

《渊明故址》是一首以自然为主题的诗,反映了作者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思考。诗歌开头以“先生已归来”引入,暗示诗人为故乡的归属感和对故人的思念。接着提到的“督邮人”,则表现了诗人对官场事务的淡漠与不屑,显示出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的小径、花朵、月亮等意象,交织出一个清新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表现出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赋罢清流诗”可理解为诗人在创作后的一种内心的满足与丰盈,暗示着他对文人生活的追求。而最后一句“西畴春已至”,则是对未来的展望,暗示着新的生活和希望。整首诗情感细腻,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出内心的感悟,展现了宋代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先生已归来,遗此折腰地:开篇便引入“先生”,可能指陶渊明,表达对其的尊敬和怀念,折腰地象征着对土地的热爱与归属感。
  • 不见督邮人,祗闻解印事:表现出诗人对世俗冷漠的态度,强调对于官场事务的无所谓。
  • 径花虽就荒,台月还留醉:即使小路旁的花朵荒凉,楼台的月色依然迷人,展示出自然之美的恒久。
  • 赋罢清流诗,西畴春已至:创作后的满足感与对春天到来的期待,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折腰地”用以隐喻对故土的眷恋。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 拟人:如“月还留醉”将月亮人性化,增强情感的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结合,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传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生命与美好。
  • :代表着宁静与思索。
  • :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督邮人”指的是: A. 负责地方事务的官员
    B. 诗人的朋友
    C. 自然景象
    D. 诗人的故乡

  2. 诗中“台月还留醉”中的“醉”指的是: A. 酒醉
    B. 对美景陶醉
    C. 对生活的失望
    D. 对诗的沉迷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样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春望》: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人间的苦难,形成对比。

诗词对比:

  • 童潮与陶渊明的作品都强调自然美与人文情怀,但童潮更侧重于对故土的怀念,而陶渊明则注重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陶渊明诗文集》

以上是对《渊明故址》的全面分析与解读,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魅力与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