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时间: 2025-01-10 18:51: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销,
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
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
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
故国逢春一寂寥。
白话文翻译
春日温暖,泥土融化,雪已经消融一半,
行人骑马走在芳草间,马蹄声响亮而骄傲。
九华山的道路上云雾缭绕,遮住了寺庙的轮廓,
清澈的弋江边,村庄的柳树轻轻拂动桥面。
你的心意如鸿雁高飞,我的心情就像那摇荡的旗帜。
同路的人无法一起归去,
故乡在春天却显得格外寂寥。
注释
- 日暖:形容春天温暖的天气。
- 泥融:泥土融化,表明春天的到来。
- 芳草:春天长出的青草,象征生机。
- 马声骄:马的嘶鸣声骄傲而有力。
- 九华山:山名,位于今安徽省,是著名的佛教圣地。
- 云遮寺:形容云雾缭绕,寺庙隐约可见。
- 清弋江:指弋江,水清澈流畅。
- 柳拂桥:柳树轻柔地拂动桥面,富有春意。
- 君意如鸿:比喻对方的志向高远。
- 悬旆:形容心情不稳定。
- 同来不得同归去:指同伴无法一同归去,表达惜别之情。
- 故国逢春一寂寥:故乡在春天却显得孤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秋水,唐代著名诗人,生于今河南省洛阳市。杜牧以其清新俊逸的诗风和丰富的情感被后世称颂。他的诗作以律诗见长,题材广泛,尤其擅长抒情、咏史和写景,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历史感。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杜牧任职期间,他在宣州时送别好友裴坦前往舒州,诗中流露出对友人的不舍与对故乡的思念。诗作反映了当时士人对前途的迷茫与对归属感的渴望,同时也折射出杜牧内心的孤独与感伤。
诗歌鉴赏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是杜牧典型的送别诗,诗中通过描绘春日的景色与送别的情感,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未来的迷茫。首联“日暖泥融雪半销,行人芳草马声骄”,描绘了春暖花开的自然景象,既是环境的描写,也是对送别时节的背景交代,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将目光转向了九华山和弋江,云雾与柳树的意象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惆怅。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这一句,运用比喻与对比,表现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感差异,友人的志向高远,而诗人内心却因离别而感到摇摆不定、无所适从。最后两句“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更是道出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虽是春天,却感到一片寂寥。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景色与送别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未来的不确定与对故乡的思念,体现出杜牧深厚的情感表达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日暖泥融雪半销”:春暖之时,泥土开始融化,雪也快要消退,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 “行人芳草马声骄”:行人在草地上骑马,马儿神采奕奕,表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九华山路云遮寺”:描绘九华山的景象,云雾缭绕,寺庙隐约可见,增添了神秘感。
- “清弋江村柳拂桥”:江边村庄的柳树轻拂桥面,描绘出宁静的乡村风光。
- “君意如鸿高的的”:比喻友人的志向高远,像鸿雁一样高飞。
- “我心悬旆正摇摇”:表达诗人内心的动荡与不安。
- “同来不得同归去”:表达离别的无奈,不能再一起回家。
- “故国逢春一寂寥”:故乡在春天却显得孤独,渗透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君意如鸿”,将友人的志向比作鸿雁,突显高远。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柳拂桥”,赋予柳树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美景与离别的悲伤,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和对故乡的思念,情感丰富而细腻,展现了人对生活与情感的深刻体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象征新的开始与生机。
- 马鸣:象征行人的骄傲与奔放。
- 云雾:象征不确定与神秘。
- 柳树:象征柔情与思念。
- 故乡:象征归属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杜牧的《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离别与思念
C. 愤怒 -
诗中“君意如鸿”中的“鸿”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鸟
B. 一种鱼
C. 一条河 -
诗的最后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快乐
B. 迷茫与寂寥
C. 自信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赠汪伦》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同样是描绘自然景色与情感表达,但更侧重于壮阔的视野与豪情壮志。
- 《赠汪伦》:同样涉及送别之情,表达了深厚的友谊与惜别之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牧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