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二首》
时间: 2025-02-04 17:10: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入蒹葭霜正威,数声归雁塞痕微。欺人白发萧萧得,未老丹枫故故飞。胡虏乾坤多战骨,江湖风雨一蓑衣。百年粗饭从衰朽,万事尘寰有是非。
白话文翻译: 秋天降临,芦苇上霜气正浓,几声归雁的叫声在边塞上留下微弱的痕迹。白发欺人,萧萧地生长,未老的丹枫依旧飘飞。胡虏的乾坤下,战骨多如麻,江湖上的风雨,只需一件蓑衣。百年来粗茶淡饭伴随着衰老,世间万事皆有是非。
注释:
- 蒹葭:芦苇。
- 霜正威:霜气正浓。
- 塞痕微:边塞的痕迹微弱。
- 欺人白发:白发似乎在欺凌人,指人老去。
- 萧萧得:形容白发生长。
- 丹枫:红色的枫叶。
- 故故飞:依旧飘飞。
- 胡虏:古代对北方民族的蔑称。
- 战骨:战死者的遗骨。
- 一蓑衣:指简朴的生活。
- 粗饭:简单的食物。
- 衰朽:衰老。
- 尘寰:尘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公度(1083-1146),字师宪,号梅山,南宋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反映了诗人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黄公度晚年所作,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以及社会动荡的感慨。诗中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抒发了对个人衰老和社会动荡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景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慨。诗中“秋入蒹葭霜正威”一句,描绘了秋天的萧瑟景象,霜气浓重,象征着岁月的无情。“数声归雁塞痕微”则进一步以归雁的叫声,暗示了边塞的荒凉和人生的漂泊。后两句“欺人白发萧萧得,未老丹枫故故飞”,通过对白发和丹枫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衰老的无奈和对生命不息的感慨。最后两句“胡虏乾坤多战骨,江湖风雨一蓑衣”,则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入蒹葭霜正威”:秋天来临,芦苇上霜气浓重,象征岁月的无情。
- “数声归雁塞痕微”:归雁的叫声在边塞上留下微弱的痕迹,暗示边塞的荒凉和人生的漂泊。
- “欺人白发萧萧得”:白发似乎在欺凌人,形容人老去。
- “未老丹枫故故飞”:未老的丹枫依旧飘飞,表达对生命不息的感慨。
- “胡虏乾坤多战骨”:胡虏的乾坤下,战骨多如麻,反映社会动荡。
- “江湖风雨一蓑衣”:江湖上的风雨,只需一件蓑衣,表达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 “百年粗饭从衰朽”:百年来粗茶淡饭伴随着衰老,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万事尘寰有是非”:世间万事皆有是非,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修辞手法:
- 拟人:“欺人白发萧萧得”,将白发拟人化,形容人老去。
- 对比:“未老丹枫故故飞”,通过未老的丹枫和白发对比,表达对生命不息的感慨。
- 象征:“秋入蒹葭霜正威”,霜气浓重象征岁月的无情。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生无常和社会动荡的深刻感慨。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抒发了对个人衰老和社会动荡的忧虑,以及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蒹葭:象征秋天的萧瑟。
- 霜:象征岁月的无情。
- 归雁:象征边塞的荒凉和人生的漂泊。
- 白发:象征衰老。
- 丹枫:象征生命不息。
- 战骨:象征社会动荡。
- 蓑衣:象征简朴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欺人白发萧萧得”中的“萧萧”形容的是什么? A. 风声 B. 白发 C. 雨声
- 诗中“未老丹枫故故飞”中的“故故”是什么意思? A. 故意 B. 依旧 C. 故乡
- 诗中“胡虏乾坤多战骨”反映了什么? A. 社会安定 B. 社会动荡 C. 自然美景
- 诗中“江湖风雨一蓑衣”表达了什么? A. 对奢华生活的向往 B. 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C. 对战争的恐惧
答案:
- B 2. B 3. B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秋兴八首》:同样以秋景为背景,抒发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慨。
- 王维《山居秋暝》:以秋景为背景,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黄公度《秋兴二首》与杜甫《秋兴八首》:两者都以秋景为背景,但黄公度的诗更多表达个人情感,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反映社会现实。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黄公度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风。
- 《杜甫全集》:收录了杜甫的多首诗作,有助于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