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酬王昭仪》

时间: 2025-02-04 15:29:58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己,碧玉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日酬王昭仪
作者:汪元量 〔宋代〕

愁到浓时酒自斟,
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己,
碧玉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
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
劲气萧萧入短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愁苦的时刻,独自斟酒,挑灯夜读,感伤泪流的情景。诗人感到在黄金台上没有知己,碧玉调的音乐空有美好,却无人共鸣。秋风吹动着孤寂的梦,夜雨敲打着灯光,勾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最后,庭前的梧桐雨声,带来了萧瑟的寒意,渗透到了他的衣襟中。

注释

  1. 愁到浓时:指愁苦到极点时。
  2. 酒自斟:表示自己为自己斟酒,形容孤独和无奈。
  3. 挑灯看剑:点亮灯火,照明剑器,暗示思考和回忆往事。
  4. 黄金台:古代诗人常用来指代高洁的志向或理想,但在此却感到羞愧。
  5. 碧玉调:形容美妙的音乐,但感到空虚。
  6. 万叶秋风:秋风中飘落的许多叶子,象征孤独和凄凉。
  7. 劲气萧萧:秋风中清冷的气息,给人一种萧瑟之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字子明,号元量,宋代诗人,曾任职于官场,性格豪放,诗风清新洒脱,擅长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日,正值秋季,诗人面临个人情感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借助秋风、梧桐雨等意象,表达内心的愁苦与孤独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秋日的景象,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尤其是对于孤独、愁苦的描绘。开头两句“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通过自斟自饮的孤独场景,传达出一种深刻的无奈与心酸。挑灯看剑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也是一种对理想与抱负的追寻。接下来的“黄金台愧少知己,碧玉调将空好音。”则表达了诗人对知己的渴望以及面对美好却无所依托的失落感。随着诗句的深入,秋风、夜雨、梧桐雨等意象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浸透了一种深沉的乡愁与孤独感,营造出一种感伤的氛围。

全诗在意象上紧扣秋日的氛围,情感上则充满了对生活的反思与对逝去时光的追忆。诗人在这样的情感基调下,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最终将孤独感深化至衣襟的寒意,形成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愁到浓时酒自斟:愁苦到深处,自己为自己斟酒,象征孤独与无奈。
  2. 挑灯看剑泪痕深:挑灯夜读,思绪万千,泪水已留下深深痕迹。
  3. 黄金台愧少知己:在理想的追求中,感到羞愧,因为缺少知音。
  4. 碧玉调将空好音:美妙的音乐却显得空虚,暗示失落与孤寂。
  5. 万叶秋风孤馆梦:秋风吹拂,带来孤寂的梦境。
  6. 一灯夜雨故乡心:灯下听雨,勾起对故乡的思恋。
  7. 庭前昨夜梧桐雨:庭前的梧桐树下,夜雨潺潺,增添了凄凉感。
  8. 劲气萧萧入短襟:秋风劲吹,寒意透入短襟,象征着内心的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黄金台”比作理想的追求,增添了诗的深度。
  • 拟人:秋风与夜雨被赋予情感,使得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相融合。
  • 对仗:如“万叶秋风”与“一灯夜雨”构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孤寂与愁苦,表达了对理想、知音的渴望,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深刻反映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融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孤独与无奈,表达愁苦。
  2. :象征理想与追求,暗示内心的斗争。
  3. 黄金台:象征理想的高洁与渴望。
  4. 碧玉调:象征美好的音乐,传达失落感。
  5. 万叶秋风:象征孤独感与时间的流逝。
  6. :象征光明与希望,亦体现孤独的夜晚。
  7. :象征思念与愁苦,增加情感的深度。
  8. 梧桐:象征凄凉与思乡情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黄金台”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理想
    • C. 乡愁
    • D. 友情
  2. 诗人在“愁到浓时”时选择做什么?

    • A. 冒险
    • B. 看书
    • C. 斟酒
    • D. 旅行
  3. “一灯夜雨”中“夜雨”最能表达什么情感?

    • A. 欢乐
    • B. 孤独
    • C. 安宁
    • D. 兴奋

答案

  1. B. 理想
  2. C. 斟酒
  3. B. 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现孤独与思乡,但更多的是在月光下的豪情与洒脱。
  • 杜甫《月夜忆舍弟》:强调对亲人的思念,情感更为深沉与沉重。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解读》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