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石秀才月下》
时间: 2025-01-10 22:07: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今宵月色明千里,秋水与天无表里。
树木矫矫蛟龙蟠,屋瓦鳞鳞雪霜洗。
林下病人毛骨醒,目爱清光不知己。
秋风自作竽籁声,更送城笳夜深起。
客衾初寒睡未能,忽得子诗哦以喜。
子求我和何勤劬,我知枯疏少知己。
子真爱我常存心,安用芜辞烦笔纸。
白话文翻译
今晚的月光照亮了千里之地,秋水与天空融为一体,分不清界限。
树木挺拔,如同蛟龙盘踞,屋瓦上覆盖着如雪霜般的洁白。
林中的病人因月光而感到清醒,眼中充满对清光的喜爱,却忘了自身的存在。
秋风自发出悠扬的声音,夜晚深沉时,城中的笳声随之响起。
客人因初寒而难以入睡,忽然读到你的诗,心中欢喜。
你请求我回应,为何如此勤劳,我知道自己孤僻少友。
你真心待我,常存于心,何必用繁琐的言辞来烦扰笔纸。
注释
- 矫矫:挺拔的样子。
- 蛟龙蟠:比喻树木挺拔如蛟龙盘踞。
- 鳞鳞:形容屋瓦整齐排列的样子。
- 毛骨醒:形容因月光而感到清醒。
- 竽籁声:古代的一种乐器声,这里指秋风的声音。
- 笳:古代的一种乐器,这里指城中的笳声。
- 客衾:客人的被子。
- 勤劬:勤劳,辛勤。
- 枯疏:孤僻,少友。
- 芜辞:繁琐的言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与王安石、苏轼并称“宋代三大家”。他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注重抒情和写景,尤其擅长写景抒怀。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曾巩回应石秀才的诗作。石秀才在月夜下写诗寄给曾巩,曾巩在读到诗后,感受到月光的美丽和石秀才的真情,因此写下这首诗作为回应。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月夜为背景,通过描绘月光下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今宵月色明千里”一句,直接点明月光的明亮和广阔,为全诗定下基调。接着通过“树木矫矫蛟龙蟠”和“屋瓦鳞鳞雪霜洗”等句,生动描绘了月光下的树木和屋瓦,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后文通过“林下病人毛骨醒”和“秋风自作竽籁声”等句,表达了诗人在月光下的清醒和秋风的悠扬,以及对友情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曾巩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今宵月色明千里:直接描绘月光的明亮和广阔。
- 秋水与天无表里:比喻秋水与天空融为一体,分不清界限。
- 树木矫矫蛟龙蟠:比喻树木挺拔如蛟龙盘踞。
- 屋瓦鳞鳞雪霜洗:形容屋瓦整齐排列,如雪霜般洁白。
- 林下病人毛骨醒:形容因月光而感到清醒。
- 目爱清光不知己:表达对月光的喜爱,忘了自身的存在。
- 秋风自作竽籁声:形容秋风的声音悠扬。
- 更送城笳夜深起:夜晚深沉时,城中的笳声随之响起。
- 客衾初寒睡未能:客人因初寒而难以入睡。
- 忽得子诗哦以喜:忽然读到你的诗,心中欢喜。
- 子求我和何勤劬:你请求我回应,为何如此勤劳。
- 我知枯疏少知己:我知道自己孤僻少友。
- 子真爱我常存心:你真心待我,常存于心。
- 安用芜辞烦笔纸:何必用繁琐的言辞来烦扰笔纸。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树木矫矫蛟龙蟠”和“屋瓦鳞鳞雪霜洗”,通过比喻增强了形象感。
- 拟人:如“秋风自作竽籁声”,赋予秋风以人的行为。
- 对仗:如“今宵月色明千里,秋水与天无表里”,形成对仗,增强语言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通过描绘月光下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真挚友情的感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色:明亮、广阔。
- 秋水:与天空融为一体。
- 树木:挺拔如蛟龙。
- 屋瓦:整齐排列,如雪霜般洁白。
- 秋风:悠扬的声音。
- 笳声:夜晚深沉时的声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树木矫矫蛟龙蟠”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秋风自作竽籁声”中的“竽籁声”指的是什么? A. 秋风的声音 B. 笳声 C. 乐器的声音 D. 鸟鸣声
-
诗中“子求我和何勤劬”表达了什么意思? A. 你请求我回应,为何如此勤劳 B. 你请求我帮助,为何如此勤劳 C. 你请求我陪伴,为何如此勤劳 D. 你请求我理解,为何如此勤劳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样以月夜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曾巩《答石秀才月下》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诗都以月夜为背景,但曾巩的诗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友情的感慨,而苏轼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曾巩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曾巩诗歌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