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明发不寐有怀二人为韵寄李秉彝德叟 其三》
时间: 2025-01-27 03:56: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人生不如意,十事恒八九。
未见历下人,徒倾历城酒。
从来亲骨肉,不免相可不。
但愿崇事实,虚名等箕斗。
白话文翻译:
人生中很多事情都不如意,十件事情中有八九件都不顺利。
没有见到历下的人,白白地在历城喝酒。
自古以来亲近的骨肉之间也难免互相嫌弃。
我只希望崇尚实际的事情,虚名就像箕斗一样无用。
注释:
- 不如意:事情不顺心。
- 十事恒八九:形容事情不如意的频繁,十件事中有八九件都不如愿。
- 历下人: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士人,如苏轼等。
- 历城酒:历城是地名,这里指在历城饮酒。
- 亲骨肉:指亲戚、家人。
- 崇事实:崇尚实际的事情。
- 虚名:没有实际意义的名声。
- 箕斗:古代一种盛米的器具,形容虚名无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涧翁,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与苏轼并称,属于“江西诗派”的重要人物,作品多表现出其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黄庭坚晚年,时值其生活遭遇困顿,心境沉重,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真实、实际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剖析,展现了诗人对亲情、友情以及人际关系的反思。开头两句以“人生不如意,十事恒八九”直接切入主题,简洁而有力地道出了生活的艰辛和挫折。接着,诗人提到“未见历下人,徒倾历城酒”,表达出对友人的思念与孤独感,在酒中空耗时光的无奈。接下来的两句“从来亲骨肉,不免相可不”,则反映了亲情之间的隔阂与纷争,暗示着即使是血缘相近的人,也难免会有误解和嫌隙。最后一句“但愿崇事实,虚名等箕斗”更是点明了整首诗的核心思想:追求真实而非虚名,倡导务实的态度,显示了诗人对名利的蔑视和对真情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生不如意,十事恒八九:表达出对人生的不满与无奈,强调生活的不顺。
- 未见历下人,徒倾历城酒:愁苦的情绪通过对友人的思念体现,酒成为无奈与孤独的象征。
- 从来亲骨肉,不免相可不:反映出亲情中也存在着摩擦和不和谐。
- 但愿崇事实,虚名等箕斗:表达对追求实质内涵的向往,批判虚名所带来的空虚。
修辞手法:
- 对偶:如“人生不如意,十事恒八九”,形成了整齐的节奏感。
- 比喻:将“虚名”比喻为“箕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其无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反思,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倡导寻求真实的价值,而非追求表面的虚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酒:象征孤独、消愁和无奈。
- 亲骨肉:象征亲情,但也指代复杂的人际关系。
- 虚名:象征社会的浮华与无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名利的追求
B. 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C. 对友情的赞美 -
“未见历下人”中的“历下人”指的是谁? A. 历城的酒商
B. 历史上的士人
C. 诗人的朋友 -
“但愿崇事实,虚名等箕斗”这句话表达了什么? A. 追求名利
B. 崇尚实际,反对虚名
C. 关注亲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黄庭坚的《用明发不寐有怀二人为韵寄李秉彝德叟 其三》与李白的《将进酒》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但黄庭坚更注重内心的反思与人际关系的复杂,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豪放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放纵态度。
参考资料:
- 《黄庭坚诗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