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妆 秋宵有感》
时间: 2024-09-19 22:32: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望远秋平。初过雨微茫水满烟汀。乱荭疏柳,犹带数点残萤。待月重帘谁共倚,信鸿断续两三声。夜如何,顿凉骤觉,纨扇无情。还思骖鸾素约,念凤箫雁瑟,取次尘生。旧日潘郎,双鬓半已星星。琴心锦意暗懒,又争奈西风吹恨醒。屏山冷,怕梦魂飞度蓝桥不成。
白话文翻译
远望秋天的平原,刚刚过去一场细雨,烟雾弥漫,水满小洲。稀疏的柳树和杂乱的花草上,依然残留着几点微弱的萤火虫。等到月亮升起,谁会在重重帘幕下和我依靠呢?只有鸿雁来回飞鸣,声声断续。夜晚如何?突然感到一阵凉意,手中的扇子似乎也变得无情。还在思念昔日的约定,想起凤箫和雁瑟,仿佛一切都随尘世而生。曾经的潘郎,如今两鬓已渐渐斑白。琴心和锦意暗自懒散,如何能抵挡西风的吹拂与恨意呢?屏山的夜冷得让人怕,梦中的魂魄无法飞渡蓝桥。
注释
- 望远:远望、眺望。
- 秋平:秋天的平原。
- 微茫:细微而模糊的样子。
- 烟汀:水边的烟雾。
- 乱荭疏柳:杂乱的花草和稀疏的柳树。
- 残萤:残余的萤火虫。
- 重帘:厚重的帘子。
- 信鸿:信鸥,指鸿雁。
- 顿凉:突然感到凉意。
- 纨扇:用丝绸制成的扇子。
- 骖鸾:骖鸾是传说中的一种神鸟,常用来比喻美好的约定。
- 凤箫、雁瑟:指乐器,象征着音乐和情感的寄托。
- 潘郎:指旧时恋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允平,字仲明,号渔隐,北宋时期的诗人,生活在南宋初年。其作品以婉约细腻著称,常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陈允平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深邃的情感。
创作背景
《八宝妆 秋宵有感》创作于一个秋夜,诗人在细雨之后的寂静中,感受到秋夜的凉意和孤独。诗中流露出对往日情感的追忆与惆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无奈。
诗歌鉴赏
《八宝妆 秋宵有感》是一首极具秋夜情感的诗作。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寂寞与思念,令人感同身受。开头的“望远秋平”,以远望的视角引入,既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慨,也暗示了内心的孤独。细雨过后,水满烟汀,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展示了自然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待月重帘谁共倚”,一句点出诗人在夜晚的孤独,期望能有知音共赏月光,却又自问自答,显得更加凄凉。诗的后半部分,借助对往昔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失去爱情的惆怅,和对青春易逝的感伤。通过“双鬓半已星星”来形容自己的白发,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巧妙结合,显示了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
整首诗在意象的营造上非常细腻,既有自然景色的描写,又有内心情感的抒发,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统一。最终的“屏山冷,怕梦魂飞度蓝桥不成”更是将孤独与无奈推向高潮,令人动容。诗人在秋夜的冷清中,寄托了对往昔的无尽思念,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望远秋平:远望秋天的平原,景象开阔。
- 初过雨微茫水满烟汀:刚下过细雨,水面朦胧如烟。
- 乱荭疏柳,犹带数点残萤:杂乱的花草与稀疏的柳树上,残留几点萤火虫。
- 待月重帘谁共倚:等待月光照进重重的帘幕下,谁会和我一起倚靠?
- 信鸿断续两三声:鸿雁飞过,发出断续的叫声。
- 夜如何,顿凉骤觉,纨扇无情:夜晚如何?突然感到一阵寒意,手中的扇子显得无情。
- 还思骖鸾素约,念凤箫雁瑟,取次尘生:还在思念当年的约定,想起那悠扬的乐声,一切随尘世而生。
- 旧日潘郎,双鬓半已星星:往日的爱人,如今头发已渐白。
- 琴心锦意暗懒,又争奈西风吹恨醒:琴心和锦意渐渐懒散,如何能抵挡西风的吹拂与恨意呢?
- 屏山冷,怕梦魂飞度蓝桥不成:屏山的夜晚冷得让人害怕,梦中的魂魄无法飞渡蓝桥。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骖鸾”和“凤箫雁瑟”比喻爱情与音乐的美好。
- 拟人:将扇子形容为“无情”,增加情感深度。
- 对仗:如“信鸿断续”和“双鬓半已星星”,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秋夜的感受、对往昔恋情的追忆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情的怀旧,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爱情的渴望,反映了人们在失去与追忆中的情感纠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平:象征着成熟与收获,同时也暗示着凋零与逝去。
- 残萤:象征着短暂的美好与逝去的青春。
- 重帘:隐喻着隔绝与孤独。
- 西风:象征着无情与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八宝妆 秋宵有感》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诗中“骖鸾”象征的是?
- A. 美好的约定
- B. 失去的爱情
- C. 自然的景色
-
诗中提到的“屏山冷”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孤独和惆怅
- C. 兴奋
答案
- B. 宋代
- A. 美好的约定
- B. 孤独和惆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往昔情感的怀念,但更侧重于细腻的情感描写与自然景色的结合。
苏轼《水调歌头》:虽然主题是对月的吟唱,但也同样反映了个人情感的孤独与追忆,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与现代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