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静默两家茅舍》

时间: 2025-01-26 01:59:53

静默两家茅舍。

特地月明狼藉。

不管候虫吟,高枕北窗清夜。

清夜。

清夜。

凉似樊川水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梦令·静默两家茅舍 张雨 〔元代〕

静默两家茅舍。 特地月明狼藉。 不管候虫吟, 高枕北窗清夜。 清夜。 清夜。 凉似樊川水榭。

白话文翻译:

在这宁静的两家茅舍中, 月光特别明亮,照得一片狼藉。 不管外面的候虫如何吟唱, 我高枕无忧,在北窗下享受这清静的夜晚。 这清静的夜晚啊, 这清静的夜晚啊, 凉爽得如同樊川的水榭一般。

注释:

  • 静默:安静无声。
  • 茅舍:茅草盖的小屋。
  • 特地:特别地。
  • 狼藉:杂乱无章的样子。
  • 候虫:指在特定季节鸣叫的昆虫。
  • 高枕:无忧无虑地躺着。
  • 北窗:北面的窗户。
  • 清夜:清凉宁静的夜晚。
  • 樊川: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南,唐代诗人杜牧的故乡,以其风景秀丽著称。
  • 水榭:建在水边的亭台楼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雨(约1277-1348),字伯雨,号贞居子,元代诗人、道士。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多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这首《如梦令》描绘了一个宁静夜晚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和享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作者隐居或寻求心灵宁静的时期,通过对夜晚宁静景象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如梦令》以简洁的语言和清新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中“静默两家茅舍”和“特地月明狼藉”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强调环境的宁静,后者则通过月光的明亮和狼藉的景象,增添了一丝神秘和超脱的氛围。后文通过“不管候虫吟”和“高枕北窗清夜”进一步强化了作者对宁静夜晚的享受,不受外界干扰。最后以“凉似樊川水榭”作结,将夜晚的清凉与樊川的美景相联系,提升了诗歌的意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清凉宁静的夜晚,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平和与超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静默两家茅舍”:开篇即点明环境,两家茅舍静默无声,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2. “特地月明狼藉”:月光特别明亮,照得四周一片狼藉,这里的“狼藉”可能指月光下的树影斑驳,也可能是作者内心的纷乱。
  3. “不管候虫吟”:不管外面的候虫如何吟唱,作者都不为所动,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4. “高枕北窗清夜”:作者高枕无忧,在北窗下享受这清静的夜晚,这里的“高枕”和“清夜”都强调了作者的宁静和享受。
  5. “清夜。清夜。”:重复使用“清夜”,加强了夜晚的宁静和作者的感受。
  6. “凉似樊川水榭”:将夜晚的清凉与樊川的美景相联系,提升了诗歌的意境。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静默”与“狼藉”的对比,突出了夜晚的宁静与月光的明亮。
  • 重复:“清夜。清夜。”的重复使用,加强了夜晚的宁静和作者的感受。
  • 比喻:“凉似樊川水榭”将夜晚的清凉比作樊川的美景,增添了诗歌的意境。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宁静的夜晚,表达了作者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和享受,以及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 静默的茅舍:象征着宁静和远离尘嚣的生活。
  • 月明狼藉:月光下的景象,可能象征着内心的纷乱或超脱。
  • 候虫吟:外界的声音,象征着世俗的纷扰。
  • 高枕北窗:无忧无虑的状态,象征着内心的宁静和享受。
  • 凉似樊川水榭:清凉的夜晚与美景的结合,象征着心灵的宁静和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狼藉”最可能指的是什么? A. 月光下的树影斑驳 B. 内心的纷乱 C. 杂乱无章的样子 D. 月光下的美景 答案:A

  2. 诗中“高枕北窗清夜”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A. 忧虑 B. 超然 C. 烦躁 D. 享受 答案:D

  3. 诗中“凉似樊川水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对比 B. 比喻 C. 拟人 D. 排比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牧的《秋夕》:同样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诗词对比:

  • 张雨的《如梦令》与杜牧的《秋夕》:两者都描绘了宁静的夜晚,但张雨的诗更注重内心的宁静和享受,而杜牧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诗选》:收录了张雨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背景。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杜牧的诗作,可以对比阅读,了解不同诗人的风格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