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七日登清凉寺翠微亭故址》

时间: 2025-01-11 14:26:09

梵宇峥嵘枕石头,倚风极目立荒丘。

黄花覆地初经雨,白雁横云带远秋。

城郭已非山故在,江淮失险水空流。

衲僧八十仍多病,抆泪殷勤说故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梵宇峥嵘枕石头,
倚风极目立荒丘。
黄花覆地初经雨,
白雁横云带远秋。
城郭已非山故在,
江淮失险水空流。
衲僧八十仍多病,
抆泪殷勤说故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清凉寺翠微亭的故址所见的景象和感受。寺庙的建筑巍峨耸立在石头上,作者在微风中眺望荒凉的丘陵。经过初秋的雨水,地面上布满了黄花,天空中白雁飞过,带来了深远的秋意。城市的轮廓已不再是曾经的模样,江淮的险要之地也已不复存在,水流变得空荡荡的。即使是年迈的僧人已八十岁,仍然多病,含泪恳切地谈论着往昔的友人。

注释:

  • 梵宇:指佛教寺庙。
  • 峥嵘:形容高耸、雄伟的样子。
  • 倚风:借助风的力量,表示在微风中。
  • 极目:远望,眺望。
  • 荒丘:荒凉的丘陵。
  • 黄花覆地:形容地面上布满了黄色的花朵。
  • 白雁:指天鹅或大雁,象征秋天的到来。
  • 城郭:指城市的城墙和城镇。
  • 衲僧:僧人,身着僧衣的人。
  • 抆泪:擦拭眼泪。

典故解析:

  • 江淮:指中国南方的江河,象征着曾经的繁荣与险要。
  • 故侯:指通过往事回忆的朋友或故人,表达对过去的怀念。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许谦,元代诗人,生于元代,擅长写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悟。
  •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九月,正值秋天,诗人可能因感秋之深,思旧友而作。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开篇的“梵宇峥嵘”让人感受到寺庙的庄严与雄伟,接着“倚风极目立荒丘”,更是将视野扩展至荒凉的丘陵,让人感受到一种孤寂的美。诗人通过对“黄花”和“白雁”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气息,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在后半部分,诗人则通过对城市和江河的变化,进一步引发对时光流逝的思考。最后一句提到的“衲僧八十仍多病”,将个人的生理感受与历史的变迁结合,表达了对生命脆弱的感慨。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象描写和深沉的情感交织,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忧愁与哲思,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梵宇峥嵘枕石头:描绘寺庙坐落在高耸的石头上,表现出壮丽的景象。
  2. 倚风极目立荒丘:诗人在微风中眺望远方的荒凉丘陵,表达了一种孤独的心境。
  3. 黄花覆地初经雨:初秋的雨水滋润了大地,黄花竞相开放,展现出自然的生机。
  4. 白雁横云带远秋:白雁飞翔于高空,预示着秋天的来临,营造出秋意浓厚的氛围。
  5. 城郭已非山故在:城市的轮廓已不再,只有曾经的山丘依然存在,感叹时光的流逝。
  6. 江淮失险水空流:江河的险阻已不在,水流显得空旷无力,暗示着历史的变迁。
  7. 衲僧八十仍多病:年迈的僧人仍然多病,体现出人生的脆弱和无常。
  8. 抆泪殷勤说故侯:诗人倾诉着对故人的思念与怀念,情感真挚动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寺庙比作雄伟的建筑,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 对仗:如“黄花覆地”和“白雁横云”,形成对称的美感。
  • 象征:黄花、白雁等意象象征着秋天和生命的无常。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折射出人生的无常和对友人的怀念,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忧愁和深邃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梵宇:象征着心灵的宁静与信仰。
  • 黄花:象征着生命的美好与短暂。
  • 白雁:象征着秋天与离别的情感。
  • 荒丘:象征着历史的沉淀与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黄花”代表什么季节?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2. “衲僧八十仍多病”中,“衲僧”指的是? A. 书生
    B. 僧人
    C. 农民
    D. 商人

  3. 诗中提到的“江淮”象征了什么? A. 繁荣
    B. 变迁
    C. 友谊
    D. 自然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李白《将进酒》
  • 诗词对比

    • 比较许谦的作品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感悟,但许谦的诗更显沉静与思考,而李白则更显豪放与激情。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许谦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