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牙签万轴裹红绡,
王粲书同付火烧。
不于祖龙留面目,
遗篇那得到今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用无数的牙签包裹着红色的绢布,王粲的书稿也都被火焚烧了。难道不应该让祖龙留下些许面目吗?遗留下来的诗篇,怎么能在今天得到呢?
注释:
- 牙签:原意为细小的木签,这里比喻数量繁多,可能代指文人笔墨的细碎。
- 万轴:形容数量极多,轴指书卷。
- 红绡:一种红色的绢布,用来作装饰。
- 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以辞章华丽著称,代表作有《登楼赋》。
- 祖龙:传说中的神龙,常用来比喻帝王,意指留名后世。
- 遗篇:留存下来的诗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后主,著名的词人,其词风婉约动人,常表达对亡国之痛和个人情感的抒发。李煜在位时期,南唐虽小,但文化繁荣,词风尤为盛行。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李煜被俘后,身为亡国之君的他感慨自己所遗留下来的诗篇,既有对往昔辉煌的追忆,也有对现实无奈的反思。这首诗深刻体现了他对文化传承的忧虑,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悲叹。
诗歌鉴赏:
李煜的《题金楼子后》是一首深具历史感与情感厚度的诗作。全诗通过对王粲的书稿被焚烧的描绘,表达了对文化消亡的无奈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开头以“牙签万轴裹红绡”展现出文人的繁华与细腻,随之引入王粲的书卷被火焚之事,隐喻文化的毁灭。李煜用“祖龙”作为象征,表明他对过往帝王的敬仰与对自身身份的反思,最终以“遗篇那得到今朝”结束,传递出一种悲凉的气氛。整首诗在意象上使用了精致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李煜对于文化传承的思考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力感,体现出他作为词人的深沉内心与文学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牙签万轴裹红绡:描绘了大量书卷被包裹,隐喻文人的繁华与繁复。
- 王粲书同付火烧:提到王粲的书稿被火焚烧,象征文化的毁灭与消逝。
- 不于祖龙留面目:质疑历史是否应当留下某种记忆或价值。
- 遗篇那得到今朝:感叹如今的遗存是多么稀少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牙签和红绡比喻繁多与华丽,增强视觉冲击力。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对称,增强韵律感。
- 象征:祖龙象征着权力与文化的传承,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李煜对文化遗产的忧虑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慨,揭示了历史的无情与个人的渺小,具有深远的哲理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牙签:象征细小而繁多的文字与文化。
- 红绡:象征华美的外表与脆弱的内涵。
- 王粲:象征古代文人,代表着文化的辉煌。
- 祖龙:象征历史的传承与权力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煜的《题金楼子后》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个人命运的愤怒
B. 对文化传承的忧虑
C. 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D. 对战争的怀念 -
“王粲书同付火烧”中的“火烧”指的是什么? A. 实际的火灾
B. 文化的毁灭
C. 战争的摧毁
D. 自然的灾害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对往昔的追忆。
- 杜甫《春望》:对国破家亡的感慨,主题有相似之处。
诗词对比:
- 李煜与苏轼的词作,均表达对亡国的哀痛,但李煜更倾向于细腻的情感描绘,而苏轼则更显豪放与历史观的深刻。
参考资料:
- 《李煜词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