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晴》

时间: 2025-01-11 02:02:47

送腊终宵舞,知春破晓晴。

烧痕随草长,霁色映梅清。

溜滴檐簪折,冰开沼镜明。

夜窗如对月,还又忆轻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雪晴
施枢 〔宋代〕

送腊终宵舞,知春破晓晴。
烧痕随草长,霁色映梅清。
溜滴檐簪折,冰开沼镜明。
夜窗如对月,还又忆轻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腊月的舞蹈送别与春天的到来。夜晚的舞蹈结束,春天破晓时分,天气晴朗。烧过的痕迹随着草木的生长而逐渐消失,晴空的色彩映照着清冷的梅花。屋檐上滴落的水珠如同折断的簪子,冰面上开裂的水面如同镜子一般明亮。夜晚的窗户仿佛对着明月,让我再次怀念那轻盈的身影。


注释:

  • 送腊:指腊月结束时的庆祝活动。
  • :指腊月,农历的最后一个月。
  • 破晓:天亮时分。
  • 烧痕:指火烧后的痕迹,这里暗指冬天的残留。
  • 霁色:天空放晴后的颜色。
  • 溜滴:指水珠从屋檐上滴落。
  • 檐簪:比喻滴落的水珠,像是簪子般的形状。
  • 沼镜:沼泽中的水面,像镜子一样明亮。
  • 轻盈:轻巧、灵动的样子。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腊”和“春”反映了中国古代对节气的重视,腊月是冬季的结束,而春天则象征新生与希望。梅花常被视为坚韧与清高的象征,雪晴的场景中,梅花的清冷与晴朗的天气形成鲜明对比,增添了诗歌的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施枢,字子阳,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古诗,作品风格多以清新自然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腊月之际,正是旧年与新年的交替,诗人通过描写雪晴的景象,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期待与对过去岁月的怀念。


诗歌鉴赏:

《雪晴》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冬末春初的自然景象与人们的情感变化。诗的开头以"送腊终宵舞"引入,传达了节日欢庆的气氛,而"知春破晓晴"则是一种对春天到来的期盼。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冬天的寒冷与春天的生机勃勃之间的转变。

接着,通过“烧痕随草长,霁色映梅清”,诗人将冬天的残留与春天的新生结合起来,展现出生命的延续与希望。这里的“霁色”不仅描绘了晴朗的天空,还象征着心灵的清澈与宁静。

最后两句“夜窗如对月,还又忆轻盈”则是感情的升华,仿佛对着明月思念着曾经轻盈的身影,蕴含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憧憬。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中流露出清新的情感,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送腊终宵舞:在腊月的最后一夜,伴随着舞蹈送别旧年。
  2. 知春破晓晴:春天的到来已悄然破晓,天气变得晴朗。
  3. 烧痕随草长:冬天留下的烧痕随草木的生长渐渐消失。
  4. 霁色映梅清:晴空的颜色映衬着清冷的梅花。
  5. 溜滴檐簪折:屋檐的水珠滴落,像折断的簪子。
  6. 冰开沼镜明:冰面开裂,水面如镜子般明亮。
  7. 夜窗如对月:夜晚的窗户仿佛对着明月。
  8. 还又忆轻盈:不由得再次怀念那轻盈的身影。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春天即将到来的期待,同时也蕴含了对过去时光的追忆,体现了生命的循环与自然的变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腊月:象征旧岁之尽。
  • 春天:象征新生与希望。
  • 梅花:象征坚韧与清高。
  • 水珠: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

这些意象在诗中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自然与情感交融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施枢
    • C. 杜甫
  2. "送腊终宵舞"中的“腊”指的是哪个月份?

    • A. 正月
    • B. 腊月
    • C. 五月
  3. 诗中提到的“霁色”指的是什么?

    • A. 晴朗的天空
    • B. 雪花
    • C. 风暴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诗词对比: 施枢的《雪晴》与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象,但施枢更关注于季节的变迁与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而王安石则多了一份对国家和时代的思考。这种不同的视角反映了各自的创作风格与诗歌主题。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词基础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