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闻城中箫鼓
作者: 施枢 〔宋代〕
箫鼓喧天竞看灯,都民应喜见升平。
芳心自不同年少,细嚼梅花坐月明。
白话文翻译:
在夜晚,我听见城中传来的箫声和鼓声,大家都欢聚在一起看灯,人民应该都高兴地见到了太平盛世。
然而我的心情与年轻时不同,今夜我独自品味梅花,静坐在月光下。
注释:
字词注释:
- 箫鼓:古代乐器,象征庆典和热闹的气氛。
- 升平:指社会安定、人民富裕的景象。
- 芳心:指年轻时的心态或情感。
- 细嚼:慢慢品味。
典故解析:
- “看灯”是指元宵节时民众赏灯的传统,象征着团圆和欢乐。
-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坚韧和高洁的象征,尤其是在寒冬中仍然绽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施枢(生年不详-约1080年),字子安,号应庐,宋代著名诗人,作品多反映生活场景及个人情感,以清新、自然见长。
创作背景: 此诗成作于宋代,恰逢社会安定繁荣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节日的热闹景象,表达对升平生活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思索。
诗歌鉴赏:
《夜闻城中箫鼓》通过对声响与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节日的繁华和人民的欢乐。第一句“箫鼓喧天竞看灯”迅速引入了节日的氛围,声音的热闹感几乎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节日的喜庆。接着,诗人以“都民应喜见升平”将个人情感与社会大背景相结合,表达对太平盛世的赞美。
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情感逐渐转向个人的内心世界。“芳心自不同年少”一句,透露出诗人对过去青春的怀念和对现今心态的反思。诗人在热闹的节日中感受到孤独,选择独自“细嚼梅花”,不仅是对物质享受的拒绝,更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在月光下,梅花的清香与孤独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简单的节日场景,深刻揭示了人们在繁华背后可能隐藏的孤独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青春和时间流逝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箫鼓喧天竞看灯”:描绘了在夜晚,箫声和鼓声交织,热闹非凡的场景,表明节日的喜庆气氛。
- “都民应喜见升平”:指出在这样的环境下,百姓们应该感到愉快与安宁。
- “芳心自不同年少”: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情感的反思,意识到自己与年轻时的心态不同。
- “细嚼梅花坐月明”:通过独自品味梅花,表达了对内心宁静和独处时光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箫鼓喧天”与“细嚼梅花”形成鲜明对比,展示节日热闹与个人独处的对立。
- 意象:月光、梅花等意象营造出清冷、孤独的氛围,与热闹的节日形成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在欢庆的表象下,个体内心的孤独与对往昔的怀念,深刻揭示了人生的复杂性和时间的流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箫鼓:象征节日的庆典与欢乐。
- 升平:象征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 梅花:象征坚韧与孤高,寓意诗人的内心追求。
- 月明:象征宁静与孤独,反映诗人的情感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 a) 琵琶
b) 箫鼓
c) 二胡 -
“芳心自不同年少”中“芳心”指的是: a) 年轻时的心态
b) 对花的喜爱
c) 对生活的热情 -
诗人在月光下细嚼梅花,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 对孤独的接受
c) 对节日的厌倦
答案:1-b,2-a,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探讨孤独与酒的关系。
- 杜甫《春望》:表现动乱中的思乡情感。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鸟鸣涧》相比,施枢的《夜闻城中箫鼓》在表现形式上更注重节日的喧闹和个人内心的孤独,而王维则通过自然景象表现宁静与和谐的意境,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施枢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