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麂》

时间: 2025-01-11 08:54:42

永与清溪别,蒙将玉馔俱。

无才逐仙隐,不敢恨庖厨。

乱世轻全物,微声及祸枢。

衣冠兼盗贼,饕餮用斯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永与清溪别,蒙将玉馔俱。
无才逐仙隐,不敢恨庖厨。
乱世轻全物,微声及祸枢。
衣冠兼盗贼,饕餮用斯须。

白话文翻译:

永远与清溪告别,蒙着头将美味一同带走。
我没有才能去追逐仙人隐居,所以不敢怨恨厨房。
在乱世之中,轻视一切事物,微弱的声音也能引起灾难。
穿着衣冠的人同样是盗贼,贪吃的人总是短暂的。

注释:

  • :长久、永恒。
  • :遮盖、掩盖。
  • 玉馔:美味的食物,这里指代佳肴。
  • 无才:没有才能。
  • 逐仙隐:追求隐居的仙人。
  • 恨庖厨:怨恨厨房,指对繁琐生活的不满。
  • 乱世:动荡不安的时代。
  • 轻全物:轻视一切事物。
  • 微声及祸枢:微小的声音也能引起灾难。
  • 衣冠:指穿着整齐的人,象征地位。
  • 盗贼:比喻那些不法之徒。
  • 饕餮:贪吃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盛唐与安史之乱期间,政治上屡遭挫折,生活坎坷,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历史责任感。

创作背景:

《麂》创作于杜甫晚年,正值安史之乱带来的社会动荡之时。诗中通过个人的生存状态,反映了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无奈。

诗歌鉴赏:

《麂》是一首极具社会现实意义的诗作,杜甫以清溪作为开篇,象征着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暗含着对现实的无奈与无助。诗中“无才逐仙隐,不敢恨庖厨”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无能为力的自嘲,虽然心中向往那种高洁的隐居生活,但面对现实的厨房琐事,却无从选择,只能默默承受。

接下来的“乱世轻全物”,揭示了社会动荡对人们价值观的冲击,微弱的声音竟然可以引发重大的灾难,正是对当时社会动荡局势的真实写照。最后几句提到社会中衣冠与盗贼的混淆,揭示了道德沦丧的现状,饕餮之人用短暂的享受掩盖了更深层次的苦痛。

整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更深刻地揭示了战乱对社会的侵蚀与人性的扭曲。在艺术表现上,杜甫用简练的语言、清晰的意象,构建出了一幅悲凉而又深刻的社会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永与清溪别:诗人告别清溪,象征着与自然美好生活的告别。
  2. 蒙将玉馔俱:遮住头,带着美味,暗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无奈。
  3. 无才逐仙隐:自谦没有才能追求仙人隐居,反映出一种无奈和自嘲。
  4. 不敢恨庖厨: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但又无力反抗。
  5. 乱世轻全物:在动荡的时代,轻视一切事物的生命力。
  6. 微声及祸枢:微小的声音也能引起大祸,反映出社会的不安定。
  7. 衣冠兼盗贼:揭示出社会中道德与身份的混淆。
  8. 饕餮用斯须:贪食的人短暂地享受,暗示生命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琐事比作庖厨,隐喻着对繁琐生活的无奈。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与艺术性。
  • 象征:清溪象征美好生活,衣冠象征社会地位,反映了社会现实。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个人的遭遇与社会的现实,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对现实无奈的深刻反思,揭示了乱世中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动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溪:象征自由与美好的生活。
  • 玉馔:象征生活的享受与美好。
  • 庖厨:象征日常生活的繁琐与无奈。
  • 衣冠:象征社会地位与身份。
  • 饕餮:象征贪婪与短暂的享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杜甫的《麂》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B. 对权力的追求
    C. 对爱情的思考

  2. “衣冠兼盗贼”句中的“衣冠”指的是:
    A. 穿着整齐的人
    B. 盗贼
    C. 美丽的衣服

  3. 诗中提到的“清溪”象征着:
    A. 财富
    B. 自由与美好生活
    C. 战争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麂》:两首诗均反映了战乱带来的痛苦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但《春望》更侧重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麂》则更多表现个人的无奈与对生活的感慨。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与他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