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 咏书景》

时间: 2025-02-04 16:07:36

竹冠藜杖葛裁襟。

华发半盈簪。

尘缘一点无萦绊,闲边趣、不管浮沉。

姓字不闻入耳,梦魂长绕山林。

相随惟有一床琴。

得趣最幽深。

溪桥野径忘危险,任迢遥、为觅知音。

一曲高山流水,利名都不关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入松 咏书景
作者: 沈禧 〔元代〕

竹冠藜杖葛裁襟。
华发半盈簪。
尘缘一点无萦绊,
闲边趣不管浮沉。
姓字不闻入耳,
梦魂长绕山林。
相随惟有一床琴。
得趣最幽深。
溪桥野径忘危险,
任迢遥为觅知音。
一曲高山流水,
利名都不关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老者的宁静生活情景。老者用竹子编成的帽子,拄着藜杖,身着葛衣,显得洒脱而自在。他的白发已经半堆在发簪上,世俗的羁绊与尘缘早已不再影响他,他悠闲地享受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名字和身份对他而言并不重要,心中的梦境却依然在山林中徘徊。身边唯有一床琴伴随,趣味深远而隐秘。在溪边小桥和野外小径上,他忘却了危险,任凭路途遥远,只为寻找知音。弹奏出那一曲高山流水,他对名利毫不在意。

注释

  • 竹冠:用竹子编成的帽子,象征清雅。
  • 藜杖:用藜草做的拐杖,表示老者的身份。
  • 葛裁襟:用葛布裁成的衣襟,展现质朴的生活。
  • 华发:白发,象征年老。
  • 尘缘:世俗的牵挂与关系。
  • 梦魂:梦境与思绪。
  •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源于古代琴曲传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禧是元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隐逸生活,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超脱。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沈禧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悟与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与情感,折射出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风入松 咏书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诗人以竹冠、藜杖等意象传递出一种清雅的气质,表现了他对自然与简朴生活的热爱。诗中“尘缘一点无萦绊”的句子,流露出对世俗喧嚣的无奈与超脱。作者用“梦魂长绕山林”表达了内心的渴望与追求,突显了他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深邃。

在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与琴音相伴的生活,强调了“得趣最幽深”。这不仅是对音乐的热爱,也是对内心宁静的追求。最后以“一曲高山流水,利名都不关心”收尾,既是对知音的向往,也是对名利的无所谓,传达了诗人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气韵悠远,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领悟,值得反复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竹冠藜杖葛裁襟:通过细致的物象描写,表现出作者的闲适与清雅。
  2. 华发半盈簪:暗示了作者年事已高,但仍不失风采。
  3. 尘缘一点无萦绊: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脱与淡然。
  4. 闲边趣不管浮沉:反映了对生活的淡泊态度。
  5. 姓字不闻入耳:强调了自我身份的无关紧要。
  6. 梦魂长绕山林:透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精神的追求。
  7. 相随惟有一床琴:表明音乐是他唯一的伴侣。
  8. 得趣最幽深:强调内心的真实感受与宁静。
  9. 溪桥野径忘危险:表现出对生活的无畏与自由。
  10. 任迢遥为觅知音:不怕艰难,追求精神上的共鸣。
  11. 一曲高山流水,利名都不关心:总结全诗的主题,强调对名利的无所谓。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琴声比作高山流水,形象地表现了知音的珍贵。
  • 对仗:如“溪桥野径”,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与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与对世俗名利的超脱,展现了诗人对自然、音乐以及内心宁静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冠:象征清雅,反映隐逸生活。
  • 藜杖:代表老者身份,体现生活的朴素。
  • :象征音乐与知音,传达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竹冠”象征什么? A. 名利 B. 清雅 C. 权力

  2. “尘缘一点无萦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A. 对名利的渴望 B. 对世俗的超脱 C. 对生活的无奈

  3. “一曲高山流水”中的“高山流水”指代什么? A. 朋友 B. 名利 C. 自然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by 王维
  • 《终南别业》by 陶渊明

诗词对比: 沈禧的《风入松》与王维的《山中问答》都表现了隐逸生活的主题,但沈禧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俗的超脱,而王维则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沈禧研究》
  • 《古诗词鉴赏入门》
  • 《元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