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信先生语,刚来帝里游。
清宵无好梦,白日有闲愁。
世态既如此,壮心应已休。
求归归未得,吟上水边楼。
白话文翻译:
我不相信老师所说的话,刚刚来到京城游玩。
清晨的夜晚没有美好的梦,白天却有无限的忧愁。
既然世道如此,我的壮志应该也已消退。
想要回归故乡却未能如愿,只能在水边的楼阁吟咏。
注释:
- 不信:不相信。
- 先生:指老师,这里可能指劝诫他的人。
- 帝里:指京城,古时的都城。
- 清宵:清静的夜晚。
- 闲愁:空闲时的忧愁。
- 世态:社会现状与人情。
- 壮心:壮志,志向。
- 求归:想要归乡。
- 吟:吟咏,吟唱。
典故解析: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理想的失落。提到“帝里游”,可见作者身处繁华的京城,但却感到孤独与失落。诗中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其表达的情感常见于古代文人对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无奈与悲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阆(生卒年不详),宋代词人,以其清新婉约的词风著称。其作品多表现对人生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初到京城时写的,表达了他对繁华表象下的空虚与忧愁的感受。此时的社会,政治腐败,民生困苦,导致作者心中壮志难酬。
诗歌鉴赏:
《寄陈希夷》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感受的诗。诗中,作者以“不信先生语”开篇,直接表达了对外界劝诫的不屑,体现了内心的不安与迷茫。接着以“清宵无好梦,白日有闲愁”展示了夜晚的寂静与白天的烦忧,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人在繁华背后内心的孤独。
诗的后半部分“世态既如此,壮心应已休”体现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失望,尽管曾经心怀壮志,但如今在社会的压迫下已经难以维持。最后“求归归未得,吟上水边楼”则是对故乡的向往与对现实的逃避,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却又无法实现的深切无奈。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既有个人的情感流露,又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信先生语:诗人对劝诫他的人表示不屑,可能是对传统观念的反叛。
- 刚来帝里游:作者刚到京城,充满新鲜感,但内心仍有不安。
- 清宵无好梦:夜晚寂静,无法入眠,暗示内心的烦恼。
- 白日有闲愁:白天的空闲时间充满了忧愁,生活的无聊与空虚。
- 世态既如此:社会状况不理想,令人失望。
- 壮心应已休:壮志因现实打击而消退。
- 求归归未得:渴望回归故乡却未能实现。
- 吟上水边楼:在水边楼阁吟咏,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清宵无好梦,白日有闲愁”,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闲愁”与“清宵”相结合,暗示内心的孤独与烦恼。
- 拟人:将自然景象与人情感结合,增强情感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无奈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宵:象征宁静与寂寞。
- 白日:象征现实与无奈。
- 水边楼:象征故乡与理想的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帝里”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村庄
B) 京城
C) 海边
D) 山林 -
诗人对“先生”的态度是?
A) 崇敬
B) 不信
C) 感激
D) 尊重 -
诗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欢快
B) 失落
C) 赞美
D) 愤怒
答案:
- B) 京城
- B) 不信
- B) 失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对比,李白充满豪情壮志,而潘阆则显得更加沉郁和感伤。两者分别呈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典诗词解析》
- 《中国古代诗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