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落第归乡留别长安主人
作者: 豆卢复
客里愁多不记春,
闻莺始叹柳条新。
年年下第东归去,
羞见长安旧主人。
白话文翻译:
在外的我愁苦多,春天的事情已不再记得。
听到黄莺的歌声,才感叹柳枝又变得新绿。
每年都因科举不第而东归,
羞于见到长安的老朋友。
注释:
字词注释:
- 愁多:烦恼、忧愁很多。
- 不记春:指对春天的美好时光已无心记忆。
- 莺:黄莺,春天的象征。
- 叹:感叹,表示一种感慨的情绪。
- 羞见:感到羞愧,不想见到。
典故解析:
- 长安:唐代的都城,象征着繁华与成功。
- 下第:指科举考试未中,古代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的主要途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豆卢复是唐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与机遇的时代,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及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落第后,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能在长安立足的羞愧情绪交织在一起,反映了士人在科举制度下的艰辛经历和对成功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客里愁多”开头,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忧愁与失落。诗中的“春”不仅是自然的季节变化,更是人生理想与希望的象征。随着春天的到来,诗人却对它无动于衷,这种对春天的冷漠正是对他落第的无奈表现。尤其是“闻莺始叹柳条新”一句,描绘出春天的生机与美好,但诗人却因自己的失意而感到深深的惋惜与叹息。
“年年下第东归去”,诗人每年因科举未中而回乡,反复的失利不仅打击了他的自信,也使他感到对旧友的愧疚。“羞见长安旧主人”则是他对曾经憧憬的理想生活的向往与现实之间的强烈对比,表达了他对长安繁华的渴望与对自己不争气的自责。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外部环境的描绘,也有内心深处的自我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客里愁多不记春:在外游子,心中愁苦多,已忘却春天的美好。
- 闻莺始叹柳条新:听见黄莺的叫声,才感叹柳树的新芽。
- 年年下第东归去:每年都未能考中,选择回到故乡。
- 羞见长安旧主人:感到羞愧,不愿见到在长安的旧友。
修辞手法:
- 对照:春天的美好与诗人内心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把春天的柳条和莺歌拟人化,表现出自然与人的情感联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深刻思考,反映了士人在科举制度下的艰难与无奈,展现出一种对成功的渴望与对自我失败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客里:象征着游子,代表漂泊与孤独。
- 春:象征希望与生命的美好。
- 莺:象征春天的生机,代表新生与希望。
- 柳条: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再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忧愁
- C. 兴奋
- D. 无所谓
-
诗中的“长安”象征着什么?
- A. 乡土
- B. 失败
- C. 梦想与理想
- D. 竞争
-
“年年下第东归去”中的“下第”指的是什么?
- A. 进入长安
- B. 未能考中
- C. 回乡
- D. 成功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春望》 - 杜甫
- 《夜泊牛津》 - 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与《落第归乡留别长安主人》同样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困境的思考,但《登高》更侧重于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而《落第归乡》则集中反映了个人的失落与对理想的渴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