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笭箵尽自了生涯,云淡风轻一杖藜。
伐木诗亡交道绝,绵蛮空为尽情啼。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渔父的生活状态:他不再依赖世俗的繁华,而是随心所欲过着自己的生活;在轻松的云淡风轻中,只携一根拐杖,享受着宁静的日子。然而,随着诗歌的消逝,朋友间的交往也随之断绝,只有那绵长的哀鸣在空中回荡。
注释:
字词注释:
- 笭箵:指竹笛,象征渔父的乐器和生活情调。
- 杖藜:指用来拄的拐杖,通常用茅草做成,象征着渔父的闲适与自在。
- 伐木:比喻削弱诗歌的影响力,暗指诗歌的消亡。
- 绵蛮:多指柔美的声音,常与哀伤的情感相连。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伐木”可以理解为对文人生活的隐喻,意味着在功名利禄的追求中,诗歌的本质和交流的真谛也随之消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锡畴(约1090年-1150年),字孟弼,号松溪,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入诗,表现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作者借渔父的形象,表达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渴望归隐的情感。
诗歌鉴赏:
《渔父》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吴锡畴通过描绘渔父的生活,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的开端以“笭箵尽自了生涯”揭示渔父已不再追求世俗的名利,而是选择了归隐与自我满足。“云淡风轻一杖藜”则展现了他那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身处自然之中,心无旁骛,令人向往。
接下来的两句“伐木诗亡交道绝”则带来了一种淡淡的忧伤。诗人通过对“伐木”的描写,暗示了诗歌与友谊的消逝,似乎在诉说着人际关系的脆弱。最后一句“绵蛮空为尽情啼”则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渔父的哀鸣不仅是对友谊的怀念,更是对逝去岁月的叹息。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明了,情感却深邃丰富,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它不仅是对渔父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笭箵尽自了生涯:渔父放下竹笛,选择了无拘无束的生活。
- 云淡风轻一杖藜:描绘了清新的自然环境,渔父携杖,悠游自在。
- 伐木诗亡交道绝:隐喻诗歌的消亡和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 绵蛮空为尽情啼:表示对失去友谊的哀叹和对过去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渔父的生活与云淡风轻的环境相结合,表现他与自然的和谐。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使得诗歌更加工整动人。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诗歌艺术的追求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怀念,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笭箵:象征自由与乐趣。
- 杖藜:象征简单与自然。
- 云淡风轻:象征宁静的生活状态。
- 伐木:象征文化和友谊的消逝。
这些意象汇聚在一起,构成了渔父理想生活的画面,以及对现实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杖藜”代表什么? A. 诗歌
B. 拐杖
C. 竹笛
D. 自然 -
诗人通过“伐木”表达了什么? A. 诗歌的繁荣
B. 友谊的消逝
C. 生活的乐趣
D. 自然的美好 -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名利的追求
B. 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C. 对战争的反思
D. 对自然的描写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吴锡畴的《渔父》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均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吴锡畴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陶渊明则着重于内心的宁静与自我实现。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吴锡畴作品集》
- 《诗词入门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