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鹤仙》
时间: 2025-01-11 02:58: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瑞鹤仙
作者:史达祖
杏烟娇湿鬓。
过杜若汀洲,楚衣香润。
回头翠楼近。
指鸳鸯沙上,暗藏春恨。
归鞭隐隐。
便不念芳盟未稳。
自箫声吹落云东,
再数故园花信。
谁问。
听歌窗罅,
倚月钩阑,
旧家轻俊。
芳心一寸。
相思后,总灰尽。
奈春风多事,
吹花摇柳,也把幽情唤醒。
对南溪桃萼翻红,又成瘦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位佳人因春天的到来而引发的情感波动。她轻柔的发丝沾湿了晨露,经过盛开的杜若花丛,身穿楚地的衣裳,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回头望去,翠绿的楼阁近在眼前。她指着沙滩上的鸳鸯,暗含着心中的春愁。归家的马鞭轻轻地挥动,却不再念及那未稳的爱情盟约。悠扬的箫声吹向东边的云朵,再次数着故乡的花信,谁来问询呢?在窗边听歌,倚靠着月光下的栏杆,旧日的轻松雅致又涌上心头。芳心一寸,经过相思后,所有的情感都已烟消云散。然而春风却多事,吹动着花朵摇曳柳条,也唤醒了内心的幽情。面对南溪桃花的绚烂,再次感到心中愁苦的消瘦。
注释
- 杏烟:指杏花的烟雾,形容春天的柔和。
- 杜若:一种水生植物,花姿柔美,常用以象征女子的美丽。
- 楚衣:楚地的服饰,象征女性的婉约与柔美。
- 鸳鸯:成双成对的鸟,象征爱情。
- 芳盟:指爱情的约定。
- 箫声:古代乐器的音色,常用以表达柔情。
- 故园花信:指故乡的花开,象征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达祖,字君实,号虚舟,宋代著名词人,擅长婉约派词风。他生活在南宋时期,受当时社会动荡的影响,作品常表现出个人情感与社会生活的交融。
创作背景
《瑞鹤仙》大约创作于作者中年时期,个人情感与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其词作中满含思念与感伤之情。春天的到来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复苏,但同时也唤起了对往事的追忆。
诗歌鉴赏
《瑞鹤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与内心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华。整首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人内心深处的感情波动。诗中“杏烟娇湿鬓”和“楚衣香润”的描写,不仅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春日画面,还暗示了女性的柔美与脆弱。随之而来的“回头翠楼近”,则让人感觉到一种依恋与不舍。
在情感的描写上,“暗藏春恨”一词,浓缩了内心深处的复杂情绪。尽管归鞭轻轻,心中却难以释怀,表明了对爱情的不安与期待。最后一句“奈春风多事”,更是将春天的美好与内心的忧伤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春风所带来的惆怅感受。在美与愁的交锋中,读者能感受到一种深邃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杏烟娇湿鬓:描绘春天的轻柔,暗示柔美的女性形象。
- 过杜若汀洲,楚衣香润:自然景物与女性形象的结合,表达出诗人的细腻感受。
- 回头翠楼近:表现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眷恋。
- 指鸳鸯沙上,暗藏春恨:鸳鸯象征爱情,隐含着内心的愁苦。
- 归鞭隐隐:表达归家的不舍与眷恋。
- 自箫声吹落云东:音乐与自然的和谐,进一步渲染情感。
- 再数故园花信:思乡之情,表达对家乡的怀念。
- 谁问:一种无奈的情绪,似乎没有人能够理解她的心情。
- 听歌窗罅,倚月钩阑:夜晚的宁静与孤独,表现出对往昔的回忆。
- 芳心一寸:心中情感的细微,暗示爱情的脆弱。
- 相思后,总灰尽:经过相思的折磨,内心已然疲惫。
- 奈春风多事:春天的美好却带来更多的烦恼。
- 吹花摇柳,也把幽情唤醒:春风唤醒了内心的情感,形成了美与愁的交织。
- 对南溪桃萼翻红,又成瘦损:桃花的绚烂与内心的愁苦形成对比,表达了对爱情的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相互映衬。
- 拟人:春风被赋予了情感,成为情感的引导者。
- 对仗:如“听歌窗罅,倚月钩阑”,增强了词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爱情的追忆和对春天的感慨,体现了细腻的情感与自然美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杏烟:春天的美丽与娇嫩。
- 杜若:象征美丽与柔情。
- 鸳鸯:爱情的象征,代表着双双对对。
- 春风:代表着生命的复苏,同时也带来情感的复杂性。
- 桃萼:象征爱情的美好与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杏烟娇湿鬓”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秋天
- B. 春天
- C. 冬天
答案:B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归鞭隐隐”表达了对_____的思念。 答案:归家的不舍
-
判断题:诗中“春风多事”主要表达了春天的美好。
- 对
- 错
答案: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感伤。
- 温庭筠《更漏子》:展现了相似的婉约风格。
诗词对比
对比史达祖与李清照的作品,两位诗人都擅长用自然景物反映内心情感,但李清照的作品更注重细腻的爱情描写,而史达祖则更强调对春天气息的感悟与情感的复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史达祖词研究》
以上内容为《瑞鹤仙》的详细解析与学习资料,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