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游》

时间: 2025-01-10 19:28:44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后游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曾经游览过的地方的怀念,感受到环境的变化和心情的淡然。寺庙让我想起曾经游玩过的地方,桥梁让我怜惜再次渡过的时光。江山仿佛在等待着我,而花柳却显得毫无私心。野外的湿润和薄雾,沙滩上的暖阳总是来得迟缓。客人的愁苦也因此减轻,离开这里又要去哪里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寺忆:指对寺庙的回忆。
  • :怜惜、同情。
  • 江山:指自然风光,形容壮丽的山河。
  • 花柳:指春天的花草和柳树,象征生机。
  • 野润:野外的湿润环境。
  • 沙暄:沙滩的温暖。
  • 客愁:游子或旅人的忧愁。
  • 舍此:离开这里。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寺”、“桥”是常见的自然景物,代表着生活的点滴记忆,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深情怀念。这种怀旧情绪在唐诗中常常出现,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及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圣”。其作品以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著称。

创作背景:
《后游》创作于杜甫的晚年,正值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民生困苦。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往昔宁静生活的怀念与思考,流露出对社会现状的关切。

诗歌鉴赏:

《后游》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抒怀诗,诗人通过对游历地点的回忆,展现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思索。前两句“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开篇便通过具体的景物引发对往昔的思念,寺庙的宁静和桥梁的流动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时光的流逝与记忆的缠绵。接下来的“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则表现出自然的包容与美好,诗人似乎在感叹美好的景物依旧存在,但内心的愁苦却难以释怀。

后半部分“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描绘了一个温暖而又略显模糊的自然环境,这种意象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最后一句“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更是直击心灵,表达了游子在外的无奈与迷茫,仿佛在问:离开这里,我又能去往何处?整首诗以简单的自然描写,渗透了深厚的情感,使读者能够领会到游子的忧伤与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寺忆曾游处:回忆起曾经游览过的寺庙。
  2. 桥怜再渡时:对再次渡过桥梁的情感流露。
  3. 江山如有待:仿佛这片江山在等待着我。
  4. 花柳自无私:春天的花草柳树毫无私心地盛开。
  5. 野润烟光薄:野外的湿润与薄雾。
  6. 沙暄日色迟:沙滩的暖阳来得迟缓。
  7. 客愁全为减:旅人的愁苦在这里减轻。
  8. 舍此复何之:离开这里又去何处?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情感进行关联,增加诗的层次感。
  • 对仗:如“寺忆”与“桥怜”,形成对比,增强韵律感。
  • 拟人:赋予江山、花柳以人性化的情感,突出自然的美好与冷漠。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曾经游历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展开,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展现了深厚的乡愁与人生的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宁静、思考的场所,象征内心的平静。
  2. :连接的象征,象征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
  3. 江山:自然之美,承载着历史与记忆。
  4. 花柳:生机与繁荣,象征着希望与美好。
  5. 野润:自然的滋养,象征生活的温暖。
  6. 沙暄:温暖与舒适,象征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后游》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王维

  2. 诗中提到的“寺”象征什么?
    A. 财富
    B. 内心的平静
    C. 忧愁

  3. 诗的最后一句“舍此复何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期待
    B. 迷茫
    C. 快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春望》 杜甫

诗词对比:
杜甫的《后游》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但杜甫更注重现实的思考与自然景物的描绘,而李白则侧重于情感的抒发。杜甫的诗意更为沉郁,李白则显得更加轻快。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杜甫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