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吟(和崔十八未贫作)》
时间: 2025-01-11 06:22: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知足吟(和崔十八未贫作)
白居易 〔唐代〕
不种一陇田,仓中有馀粟。
不采一株桑,箱中有馀服。
官闲离忧责,身泰无羁束。
中人百户税,宾客一年禄。
樽中不乏酒,篱下仍多菊。
是物皆有馀,非心无所欲。
吟君未贫作,同歌知足曲。
自问此时心,不足何时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满足和对物质的知足。诗中说:我不种田,但仓库里有剩余的粮食;我不采桑树,但箱子里有多余的衣服;官职虽然清闲,没有忧虑和责任,身体轻松没有束缚;中等人家缴纳的税收,足以招待宾客;酒樽里常有酒,院子里也有很多菊花。所有的物品都是富余的,并不是因为我心中没有欲望。吟唱你的诗作,我也同样歌唱知足的曲调。自问此刻的心态,不满足的时候又是什么时候呢?
注释:
- 陇田:指农田,通常指一块田地。
- 余粟:剩余的粮食。
- 桑:指桑树,常用来养蚕,采桑叶。
- 余服:剩余的衣服。
- 官闲:指官职闲散,没有繁重的工作。
- 羁束:指束缚、拘束。
- 中人:指中等富裕的人。
- 宾客:指来访的客人。
- 樽:酒樽,盛酒的器具。
- 篱下:院子边的篱笆,常用于种植花草。
- 吟君未贫作:指吟唱崔莺莺的诗作,提到对知足的歌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著称,尤其擅长描写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感情。白居易的诗风清新、流畅,情感真挚,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社会时事的关注和对人性善恶的思考。
创作背景:
《知足吟》是白居易在与好友崔十八的交往中作的诗,旨在表达对物质生活的满足与内心的平静。这首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反映了诗人对富贵与贫穷的看法,以及对生活态度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知足吟》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清晰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满足感和对物质欲望的超脱。诗中用“仓中有馀粟”、“箱中有馀服”等句子,描绘了诗人无须劳作却依然过得富足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知足与珍惜。诗人在官职上悠闲自在,身心无拘无束,体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同时,诗中也隐含着对社会的深思:在这个物质充盈的时代,人的欲望与满足之间的矛盾。最后一句“自问此时心,不足何时足”更是点明了诗的主题——人们的内心永远追求着更多,而真正的满足则来自于对现有生活的珍惜。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揭示了心灵的知足与外在物质的富足之间的关系,促使读者反思自身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种一陇田,仓中有馀粟:我不耕种田地,但仓库里依然有充足的粮食,表明物质生活的富足。
- 不采一株桑,箱中有馀服:不去采摘桑树,但箱子里的衣服仍然充足,传达出对物质的满足。
- 官闲离忧责,身泰无羁束:官职清闲,没有忧虑与责任,身体轻松没有束缚,反映出理想的生活状态。
- 中人百户税,宾客一年禄:中等人家所缴的税收,足够招待一年的宾客,显示出社交的富裕。
- 樽中不乏酒,篱下仍多菊:酒樽里常有酒,院子里菊花繁盛,表现出生活的恬淡与优雅。
- 是物皆有馀,非心无所欲:物质充足,并非因为内心没有欲望,而是对生活的满足。
- 吟君未贫作,同歌知足曲:吟唱崔莺莺的诗作,表达对知足的共鸣。
- 自问此时心,不足何时足:自我反思内心的满足,进一步探讨何时才能真正满足。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种田”与“采桑”,“仓中”与“箱中”,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与象征:通过仓库、衣服、酒樽等意象象征生活的富足,传达出对知足常乐的理解。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活的知足与满足,反映了诗人对物质与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提醒人们在物质丰富的时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意象分析:
- 仓:象征丰盈的物质生活。
- 桑:象征勤劳与生计,也反映出诗人的超脱。
- 酒与菊:代表生活的雅致与闲适,传递出恬淡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面哪个意象不在《知足吟》中出现? A. 仓
B. 桑
C. 桃
D. 酒 -
《知足吟》的主题是什么? A. 对财富的追求
B. 对知足的赞美
C. 对官职的向往
D. 对社会的不满 -
诗中提到的“宾客一年禄”是什么意思? A. 招待客人所花的费用
B. 一年能赚到的收入
C. 对朋友的款待与礼遇
D. 生活的富裕程度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同样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赞美。
- 陶渊明的《饮酒》:探讨隐逸生活的满足与内心的宁静。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知足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前者更关注物质与内心的关系,后者则更强调自然与心灵的和谐,二者皆体现了对于生活的独特理解。
参考资料:
- 《白居易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