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吟》

时间: 2024-09-19 21:34:03

仲尼始可言无意,孟子方能不动心。

莫向山中寻白玉,但於身上覔黄金。

山中白玉有时得,身上黄金无处寻。

我辈何人敢称会,安知世上无知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知音吟 邵雍 〔宋代〕 仲尼始可言无意,孟子方能不动心。 莫向山中寻白玉,但於身上覔黄金。 山中白玉有时得,身上黄金无处寻。 我辈何人敢称会,安知世上无知音。

白话文翻译:

孔子才可以说不经意,孟子才能做到心不动。 不要在山中寻找白玉,而应在身上寻找黄金。 山中的白玉有时能得到,身上的黄金却无处可寻。 我们这些人哪敢自称懂得,怎知世上没有知音。

注释:

  • 仲尼:孔子的字。
  • 无意:不经意的意思,指孔子的高尚境界。
  • 孟子:孟轲,儒家代表人物。
  • 不动心:心境不受外界影响。
  • 白玉:比喻珍贵但难以得到的东西。
  • 覔:寻找。
  • 黄金:比喻内在的价值或品质。

诗词背景: 邵雍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表达哲理和人生感悟。这首诗通过对比山中的白玉和身上的黄金,表达了寻找内在价值和知音的困难,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孔子和孟子的典故,引出了对内在价值和外在追求的思考。诗中“山中白玉有时得,身上黄金无处寻”一句,深刻表达了外在的珍贵之物有时可以得到,但内在的价值和真正的知音却难以寻觅。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宋代士人对精神追求的重视。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哲理的佳作。

诗词解析:

  • 首句通过孔子和孟子的典故,引出了对高尚境界和坚定心志的向往。
  • 第二句用“山中白玉”和“身上黄金”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外在追求和内在价值的对比。
  • 第三句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对比,指出外在的珍贵之物有时可以得到,但内在的价值却难以寻觅。
  •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知音难寻的感慨,体现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山中白玉”和“身上黄金”比喻外在的珍贵之物和内在的价值。
  • 对比:通过对比山中的白玉和身上的黄金,强化了外在追求和内在价值的对比。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探讨内在价值和外在追求的关系,以及知音难寻的感慨。通过孔子和孟子的典故,以及山中白玉和身上黄金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和对知音的渴望。

意象分析:

  • 山中白玉:比喻外在的珍贵之物,有时可以得到。
  • 身上黄金:比喻内在的价值或品质,难以寻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仲尼”是指谁? A. 孔子 B. 孟子 C. 老子 D. 庄子
  2. “山中白玉有时得,身上黄金无处寻”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A. 外在的珍贵之物有时可以得到,但内在的价值却难以寻觅。 B. 山中的白玉和身上的黄金都难以得到。 C. 外在的珍贵之物和内在的价值都容易得到。 D. 山中的白玉和身上的黄金都容易得到。
  3.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探讨内在价值和外在追求的关系。 B. 表达对山中白玉的向往。 C. 表达对身上黄金的向往。 D. 探讨孔子和孟子的不同。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论语》中的孔子语录,了解孔子的思想。
  • 《孟子》中的孟子语录,了解孟子的思想。

诗词对比:

  • 与《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对比,了解孔子对学习的看法。
  • 与《孟子》中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对比,了解孟子对心志的看法。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论语》
  • 《孟子》
  • 《宋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