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寄清溪道者》

时间: 2025-01-10 23:15:15

老病不能求药饵,朝昏只是但焚烧。

不知谁为收灰骨,垒石栽松傍寺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日寄清溪道者
作者: 齐己 〔唐代〕
老病不能求药饵,
朝昏只是但焚烧。
不知谁为收灰骨,
垒石栽松傍寺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由于年老多病,无法寻求药物来医治,日复一日只能忍受痛苦。诗人感叹自己将来会化为灰烬,不知道谁会来收拾这具骨骼;他思索着,或许会有人在寺庙附近垒起石头,种上松树。

注释

  • 老病:年老多病,指身体的虚弱。
  • 药饵:指药物和食物,治疗疾病的手段。
  • 焚烧:点燃,燃烧,指忍受痛苦的状态。
  • 灰骨:指死后化为灰烬的遗体。
  • 垒石栽松:在寺庙附近堆石头种植松树,象征长久和生命的延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齐己,字景韶,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78年,卒于公元849年。齐己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深厚的佛教思想而闻名。他的诗作常常融入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诗人晚年,反映了他在年老体弱时对生命和死亡的感悟。诗中对老病的痛苦和对未来的迷茫,折射出当时社会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诗歌鉴赏

《夏日寄清溪道者》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诗。齐己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老病的沉重感受。诗的开头“老病不能求药饵”,直接点出诗人身处的困境,承载着对身体状况的无奈与无力。接着“朝昏只是但焚烧”,以“焚烧”比喻内心的痛苦,这种形象的表达使得读者能感受到那种无尽的煎熬与孤独。

而最后两句则转向对死亡的思考,“不知谁为收灰骨”,透露出一种孤独的叹息,似乎在暗示人终归一死,而生前的种种都将化为乌有。诗人对未来的无知和对生命的思考,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的沉思。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齐己个人的生命感悟,也在更大的层面上引发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它提醒人们珍惜生命,思考人生的意义,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老病不能求药饵:年纪大了,身体多病,连药物和食物都无法寻求。
  2. 朝昏只是但焚烧:日复一日的痛苦,心中燃烧着无尽的烦恼。
  3. 不知谁为收灰骨:不知将来谁会收拾我化成灰烬的遗骸。
  4. 垒石栽松傍寺桥:或许有人会在寺庙旁边堆石头、种松树,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老病的痛苦比作焚烧,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煎熬。
  • 对仗:诗中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在描绘孤独感时使用排比,强化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生命的无常和死亡的不可避免,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内心的孤独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老病:象征着衰老和身体的虚弱。
  • 灰骨:代表死亡和遗忘。
  • 石、松:象征着长久和生生不息,暗示对生命延续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齐己的《夏日寄清溪道者》写于哪个朝代? a) 宋代
    b) 唐代
    c) 明代
    d) 清代

  2. 诗中“焚烧”比喻了什么? a) 身体的痛苦
    b) 生命的消逝
    c) 心灵的煎熬
    d) 自然的变化

  3. 诗的最后一句中,诗人想表达什么?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生命的感慨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他人的依赖

答案

  1. b) 唐代
  2. c) 心灵的煎熬
  3. b) 对生命的感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观察。
  • 王维的《山居秋暝》:探讨自然与人生的关系,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齐己的《夏日寄清溪道者》与李白的《将进酒》都有对生命的思考,但齐己更显得沉重与沉思,而李白则表现出豪放与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齐己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