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梅雨中寄睦公》

时间: 2025-01-23 09:07:30

梅月来林寺,冥冥各闭门。

已应双履迹,全没乱云根。

琢句心无味,看经眼亦昏。

何时见清霁,招我凭岩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梅月来林寺,冥冥各闭门。
已应双履迹,全没乱云根。
琢句心无味,看经眼亦昏。
何时见清霁,招我凭岩轩。

白话文翻译:

梅花在月光下照耀着林间的寺庙,四周幽暗,各家都关上了门。
我想必已经在这双鞋的足迹中走过,却全被纷乱的云雾掩盖。
细细琢磨诗句心中却没有滋味,阅读经文眼前也感到昏沉。
何时才能见到晴朗的天空,邀请我在岩石的轩台上倚靠?

注释:

  • 梅月:梅花在月光下,形容景色清幽。
  • 冥冥:指光线暗淡的样子。
  • 双履迹:指两只鞋的足迹,暗示作者曾在此走过。
  • 全没:完全被遮蔽。
  • 琢句:指推敲、分析诗句。
  • 心无味:心中没有滋味,表现出对诗句的无感。
  • 看经眼亦昏:读经文时眼前也感到模糊,不清晰。
  • 清霁:晴朗的天空。
  • 岩轩:岩石上的轩台,隐喻闲适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字景明,号寒山,唐代诗人,生于742年,卒于827年。他是著名的禅宗诗人,擅长写山水田园诗,作品常融入禅理,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夏日梅雨时节,反映了诗人对梅雨季节的感受。雨季的阴郁与心情的沉重交织,作者在寺庙中思索,渴望阳光和清新的空气,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夏日梅雨中寄睦公》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梅雨季节的氛围以及诗人内心的体验。诗的开头,梅月映照在林寺上,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接着,诗人感叹四周的闭塞,暗示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沉闷。诗中的“已应双履迹”一语,生动地描绘出诗人曾在此地走过的痕迹,增添了一份怀旧之情。在对诗句的琢磨中,诗人感到乏味,表明他对诗歌创作的疲惫和对精神世界的渴求。“何时见清霁”一句,则表达了他对阳光明媚、心灵宁静的渴望。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交织,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的敏感和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梅月来林寺:梅花在月光下装点着林中的寺庙,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2. 冥冥各闭门:四周暗淡无光,家家户户关上了大门,表现出孤寂的情感。
  3. 已应双履迹:暗示之前的来过,留下足迹,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
  4. 全没乱云根:足迹被混乱的云雾遮盖,象征着现实的纷扰与内心的迷茫。
  5. 琢句心无味:对诗句的推敲感到无趣,反映了对创作的倦怠。
  6. 看经眼亦昏:读经文时眼前模糊,心情沉重。
  7. 何时见清霁:期待晴朗的天气,象征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8. 招我凭岩轩:希望能在岩石的轩台上闲适地生活,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梅月”与“冥冥”的对比,突出环境的幽静与内心的沉闷。
  • 意象:梅花、月光、寺庙等意象,展现了自然之美与内心情感的交融。
  • 隐喻:足迹被云雾遮蔽,隐喻着内心的迷茫与不安。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梅雨季节的感受为背景,描绘出诗人在孤寂中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渴望,反映了人们在纷扰世界中对内心平和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月:象征着清幽与宁静。
  • 林寺:代表着隐逸与修行的空间。
  • 双履迹:象征着过去的经历与记忆。
  • 乱云根:暗示现实的纷乱与内心的迷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梅月来林寺”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2. “何时见清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渴望?

    • A. 明亮的天空
    • B. 夜晚的星空
    • C. 冰雪的世界
    • D. 暴风雨的来临
  3. 诗人对诗句的琢磨感到什么?

    • A. 兴奋
    • B. 无趣
    • C. 愉悦
    • D. 厌倦

答案:

  1. B. 夏天
  2. A. 明亮的天空
  3. B. 无趣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齐己 vs. 王之涣:齐己的作品更注重内心的体验与自然的融合,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着重于壮丽的景色与豪情的表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齐己的相关研究论文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