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酒家五首(一作题酒店壁)》
时间: 2025-02-04 16:26: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酒家五首(一作题酒店壁)
作者:王绩
洛阳无大宅,长安乏主人。
黄金销未尽,只为酒家贫。
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
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
竹叶连糟翠,蒲萄带曲红。
相逢不令尽,别后为谁空。
对酒但知饮,逢人莫强牵。
倚炉便得睡,横瓮足堪眠。
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沽。
来时长道贳,惭愧酒家胡。
白话文翻译
洛阳没有大房子,长安缺少主人。
黄金虽然没有花完,但酒家却很贫困。
今天的长时间饮酒,并不是为了养生。
看着大家都喝醉了,怎忍心自己清醒。
竹叶青翠,酒糟的香气扑鼻,
葡萄的红色缠绕着酒曲。
相逢时不让酒杯空,离别后又为谁而空。
对酒只知饮酒,遇人也不强求。
倚靠在炉子旁就可以睡,
横着的酒坛也足够我安眠。
有客人来就要请他们喝酒,
没钱时也不能去买酒。
来的时候多是赊账,
心中惭愧这些酒家老板。
注释
- 大宅:指的是大房子,通常是有钱人居住的地方。
- 主人:指的是有钱人或主人翁。
- 黄金销未尽:指虽然还有金钱,但并未用来改善生活。
- 酒家贫:酒家生活贫困。
- 长昏饮:指长时间饮酒。
- 非关养性灵:并不是为了养性和灵性,而是单纯地饮酒。
- 相逢不令尽:相遇时不让酒杯空着。
- 倚炉:靠在炉子旁边。
- 横瓮:指横着的酒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绩(约700年-约760年),字季友,号问陶,唐代诗人,生于洛阳,后迁居长安,以其山水田园诗闻名。王绩的诗风清新自然,追求恬淡的生活情趣,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绩在酒家饮酒期间,表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感慨。时代背景是唐代盛世,社会繁华,但王绩却在酒家看到了一种贫困和孤独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思。
诗歌鉴赏
王绩的《过酒家五首》通过对酒家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繁华与酒文化的盛行。在诗中,王绩以简单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反思,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愁与无奈。诗的开头两句“洛阳无大宅,长安乏主人”,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了繁华背后的贫困,令人深思。
接下来的几句中,王绩通过“竹叶连糟翠,蒲萄带曲红”的描绘,细腻地表现了酒的色香味,也显示了酒家生活的情趣。然而,诗人在此情此景中却感到了一种孤独,“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诗人的清醒与周围人的醉意形成鲜明对照,表现出对世俗的无奈与对真情的渴望。最后,诗人以“来时长道贳,惭愧酒家胡”结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酒家经营困境的同情,也反映出他对现实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表现了唐代酒文化的魅力与社会现状,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体现了王绩诗歌的艺术魅力与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洛阳无大宅,长安乏主人:描绘了两个繁华都市的空虚,表面繁华下的孤独。
- 黄金销未尽,只为酒家贫:虽然还有金钱,但酒家依然贫困,揭示社会的两极分化。
- 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说明饮酒不是为了修身养性,而是随意消遣。
- 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感与对周围醉态的理解。
- 竹叶连糟翠,蒲萄带曲红:生动描绘了酒的色香味,营造出浓厚的酒家氛围。
- 相逢不令尽,别后为谁空:讲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离别的孤独。
- 对酒但知饮,逢人莫强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自然,不必强求。
- 倚炉便得睡,横瓮足堪眠:展现了诗人对酒家生活的随意与安逸。
- 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沽:表达了酒家经营的无奈与困境。
- 来时长道贳,惭愧酒家胡:对酒家生计的同情和对自己处境的反思。
修辞手法
- 对比:开头用洛阳与长安的对比,展示繁华与贫困。
- 意象:竹叶、葡萄等意象,营造出酒家浓厚的气氛。
- 拟人:通过“眼看人尽醉”表现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酒家生活的细腻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珍视,表达了对人生孤独与无奈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酒:象征着人生的欢愉与孤独。
- 竹叶:代表自然的清新与恬淡。
- 葡萄:象征着丰收与美好。
- 炉:象征着温暖与安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绩的《过酒家五首》中提到的城市是?
- A. 北京
- B. 洛阳
- C. 南京
- D. 成都
-
诗中提到“黄金销未尽”的意思是?
- A. 钱花光了
- B. 还有金钱
- C. 贫困
- D. 富有
-
诗人表达的情感主要是?
- A. 快乐
- B. 孤独与无奈
- C. 愤怒
- D. 兴奋
答案
- B. 洛阳
- B. 还有金钱
- B. 孤独与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下独酌》(李白): 描述了诗人饮酒时的孤独与豪情。
- 《将进酒》(李白): 反映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强调及时行乐。
诗词对比
- 王绩与李白:王绩的诗歌更加注重对生活的思考与描绘,而李白则更强调豪放与人生的短暂。两者在对酒的态度上各有千秋,前者偏向于内心的孤独与感慨,后者则是纵情的豪饮,展现出不同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绩诗文集》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