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花开花落无时节,春去春来有底凭。
燕子不藏雷不蛰,烛烟昏雾暗腾腾。
白话文翻译:
花开花落没有固定的季节,春天去春天来又有什么依据呢?燕子不再藏身,雷声也不再沉寂,烛光在昏暗的烟雾中缭绕不清。
注释:
- 无时节:没有固定的时节,暗示自然的变化无常。
- 底凭:依据,理由。
- 燕子不藏:燕子不再栖息,象征着春天的消逝。
- 雷不蛰:雷声不再隐蔽,象征着春季雷雨的来临。
- 昏雾:昏暗的雾气,描绘了朦胧的景象。
- 腾腾:形容烟雾缭绕,气氛迷离。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燕子”和“雷”的意象,表现出春天的变迁和自然的循环,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绅(约781—837年),字子华,号少游,唐代诗人,作品多以咏物、抒怀为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李绅生活在盛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但个人经历多有波折。此诗或许是他在感慨春天的变迁时,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思考。
诗歌鉴赏:
《忆汉月》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与人心的感慨。开头“花开花落无时节”,诗人以花的变化引入,描绘自然界的无常,暗示人生的短暂与无常。接着“春去春来有底凭”,则透出对春天轮回的深思,质疑春天的来去是否有确切的依据,似乎在反映人生的无奈与迷茫。
“燕子不藏雷不蛰”,通过燕子与雷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春天的气息与生机。然而,燕子不再栖息,雷声不再隐蔽,似乎预示着春天的消逝与生命的流转。“烛烟昏雾暗腾腾”则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烛光与烟雾交织,象征着人们在时光流逝中的迷惘与思考。
整首诗在抒发对自然变化的感慨时,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刻思考,既有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未来无常的忧虑。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花开花落无时节:描绘自然界花朵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的无常。
- 春去春来有底凭:探讨春天的轮回,质疑其存在的意义。
- 燕子不藏雷不蛰:使用燕子和雷的意象,象征春天的活跃与生机。
- 烛烟昏雾暗腾腾:通过昏暗的环境,表现出内心的迷茫与沉思。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花开花落”与“春去春来”,形成对称美。
- 拟人:燕子与雷的状态赋予生动的性格,增强情感表达。
- 象征:花、燕子、雷等意象象征生命的各个阶段与变迁。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自然的变化探讨生命的无常与时光的流逝,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思考。
意象分析:
- 花:象征生命的繁盛与短暂。
- 燕子:春天的使者,象征生机与希望。
- 雷:象征自然的力量与春天的到来。
- 烛烟:代表人生的迷茫与不确定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花开花落无时节”中的“时节”指什么? A. 季节
B. 时间
C. 规律
D. 自然 -
诗中“燕子不藏”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A. 春天的消逝
B. 燕子的习性
C. 自然的规律
D. 生活的无常 -
“烛烟昏雾暗腾腾”使用了哪个修辞手法? A. 对仗
B. 拟人
C. 比喻
D. 象征
答案:
- A
- A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与李绅的《忆汉月》,前者强调豪情与人生的短暂,后者则更注重自然的变化与内心的感慨。两者都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思考,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