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 听旧歌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2-04 16:23: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木兰花 听旧歌二首 其二
作者: 卢青山
踏青语笑喧侪辈,十七年前十七岁。
婆娑玉臂万裙红,摇荡君山千顷苇。
宫商满耳如潮沸,少日谁知歌里味。
人生尽是听歌人,解得歌时心已萎。
白话文翻译
在春天踏青时,欢声笑语不断,十七年前我正值十七岁。
柔美的手臂如同舞动的红裙,摇曳在君山的千顷芦苇之间。
耳边的音乐如潮水般涌来,年轻时谁能体会歌中的深意?
人生中充满了听歌的人,等到理解歌曲时,心已感到疲惫。
注释
- 踏青:春天外出游玩,特别是到郊外踏青。
- 喧侪:声音嘈杂喧闹。
- 婆娑:形容舞姿轻盈而优美。
- 君山:指湖南岳阳的君山,是山水诗中的常见意象。
- 宫商:古代音乐的调式名称。
- 心已萎:心情疲惫,失去活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青山,现代诗人,作品多以抒情为主,风格清新自然,善于运用传统诗词的形式表达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对过去的追忆中,表达了对青春岁月的怀念以及对音乐深刻理解的感慨。诗人通过对旧歌的回忆,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青春与音乐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缅怀与对人生感悟的深刻思考。开头的“踏青语笑喧侪辈”仿佛将读者带入一个春意盎然的场景,青春的欢笑声此起彼伏,展现了十七岁时的无忧无虑。接着“婆娑玉臂万裙红”则以生动的意象描绘出年轻女子的舞姿,似乎在诉说着青春的美好。
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将视角转向音乐。“宫商满耳如潮沸”生动地描绘了音乐的盛况,而“少日谁知歌里味”则流露出对年轻时对音乐理解肤浅的无奈。最后一句“解得歌时心已萎”更是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生活的深思:等到理解了歌中的深意时,心灵却已疲惫不堪,青春的激情似乎在岁月的磨砺下变得黯淡。
整首诗通过对音乐与人生的感悟,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变化,深刻而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踏青语笑喧侪辈:描绘了一幅春游的画面,表达了青春的欢乐。
- 十七年前十七岁:强调了时光的流逝和个人的成长。
- 婆娑玉臂万裙红:用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女性的美丽和青春的活力。
- 摇荡君山千顷苇:将自然与人相结合,突显出青春的自由与洒脱。
- 宫商满耳如潮沸:传达音乐的激荡,展现出生活中音乐的美好。
- 少日谁知歌里味:反思年轻时对音乐的理解,表明人生的无知。
- 人生尽是听歌人:人生如同听歌的过程,充满了感受与思考。
- 解得歌时心已萎:表达对理解的无奈,心灵的疲惫和对青春的惋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宫商满耳如潮沸”,将音乐比作潮水,形象生动。
- 拟人:如“摇荡君山千顷苇”,赋予自然以人的动作,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诗中句式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青春、音乐与人生的反思,揭示了时光流逝带来的感伤与对过去的怀念,表达了对生命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踏青:象征青春与活力。
- 歌:象征情感与人生的意义。
- 君山:自然的美丽,代表自由与梦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卢青山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十七年前十七岁”表达了什么?
- A. 对过去的怀念
- B. 对未来的期待
- C. 对音乐的热爱
- D. 对生活的无奈
-
诗中“解得歌时心已萎”意指什么?
- A. 理解音乐的快乐
- B. 年龄增长带来的疲惫
- C. 生活的无趣
- D. 对青春的赞美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之作,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的诗作,也反映了青春与人生的感悟。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相似的自然意象与情感表达,双方都在探讨人生的无常与美好。
- 《登高》:王之涣的作品,同样描绘了对过往的追忆,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现代诗词选》:汇集了多位现代诗人的作品及其分析。
- 《古诗词鉴赏指南》:提供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