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猿》

时间: 2025-01-10 21:55:11

见说三声巴峡深,此时行者尽沾襟。

端州江口连云处,始信哀猿伤客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见说三声巴峡深,此时行者尽沾襟。
端州江口连云处,始信哀猿伤客心。

白话文翻译:

听说巴峡的猿猴叫了三声,此时的行人都被泪水沾湿了衣襟。
在端州江口的云雾之处,才明白哀猿的叫声让人心伤。

注释:

  • 巴峡:位于今重庆与湖北交界处,是长江的一段峡谷,因其险峻而闻名。
  • 行者:指旅途中的人,游子或旅人。
  • 沾襟:衣襟被泪水打湿,这里形容悲伤之情。
  • 端州:今广东肇庆市,江口是指江的入口处。
  • 连云处:形容云雾缭绕的地方。
  • 哀猿:悲伤的猿猴,常用来象征离别和思乡之情。

典故解析:

“猿”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象征着孤独与悲伤,尤其是在离别时。李绅通过猿的哀鸣,传达了游子对于故乡的思念和旅途的孤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绅(约790年-858年),字季长,唐代诗人,生于今陕西省。他以工整的律诗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与人情世故,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闻猿》创作于李绅的一次旅行中,经过巴峡时,听到猿猴的叫声,引发了他对游子心境的深刻思考,表达了离别的伤感与对故土的思念。

诗歌鉴赏:

《闻猿》以短小精悍的篇幅,浓缩了旅途中浓厚的思乡情怀和孤独感。首句“见说三声巴峡深”,直接引入猿猴的叫声,设定了悲伤的基调。接着“此时行者尽沾襟”,通过描绘行人的泪水,生动展现了情感的传递与共鸣。李绅在描写自然景观时,常会赋予其情感,这里通过猿的哀鸣,映射出游子心中的愁苦与孤独。最后一句“始信哀猿伤客心”,将主题推向高潮,表达了在这一刻,他对远方的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与反思。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唐代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深切关注。

诗词解析:

  • “见说三声巴峡深”:开篇提到巴峡的猿鸣,表明诗人身处的环境,并引起读者的好奇。
  • “此时行者尽沾襟”:描绘行人因猿声而产生的情感反应,表现出悲伤氛围。
  • “端州江口连云处”:描绘江口的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
  • “始信哀猿伤客心”:总结全诗,揭示了猿鸣与游子心境的联系。

修辞手法:

  • 比喻:猿声比作伤心的心情,形象生动。
  • 拟人:猿的哀鸣被赋予了伤感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猿的叫声,表达了游子在旅途中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真挚而深刻,反映了人对归属感的渴望和对离别的无奈。

意象分析:

  • :象征孤独与离别,常用以表现思乡情。
  • 泪水:表达悲伤与感伤的情感,强调游子的苦楚。
  • 江口与云处:代表自然景观,象征着游子的旅途与思绪的飘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巴峡”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四川
    • B. 湖北与重庆交界处
    • C. 广东
    • D. 浙江
  2. 诗中描述的“行者”沾襟是因为?

    • A. 走路时摔倒
    • B. 听到猿声而感动
    • C. 嘴巴里含着水
    • D. 外面下雨了
  3. “始信哀猿伤客心”中的“哀猿”象征什么?

    • A. 友谊
    • B. 离别与思乡
    • C. 快乐
    • D. 战争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也表现了离别之情,但通过友谊与壮志,诗风较为豪迈。
  • 杜甫《月夜忆舍弟》: 通过家庭思念,情感更加沉重。两者在主题上均涉及离别,但表达方式与情感深度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绅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