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彩索盘中结,杨梅棕里红。
宫闱九重乐,风俗万方同。
白话文翻译:
诗的意思是:五彩的丝带在盘中缠绕交结,杨梅果在棕叶中显得鲜红。宫殿中欢声笑语,风俗习惯在各地却是共同的。
注释:
- 彩索:指的是彩色的丝带,用于端午节的习俗。
- 杨梅:一种水果,成熟时呈红色,常与端午节的食物相联系。
- 棕:指的是棕榈叶,端午节时用来包粽子。
- 宫闱:指的是皇宫,象征着权力和富贵。
- 九重:形容皇宫的高大,常用来形容皇帝的权威。
- 风俗:指的是民间的习惯和传统。
典故解析: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常常与屈原的故事联系在一起。诗中提到的“宫闱九重乐”可以理解为节日的欢庆氛围,体现了皇家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而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端午节期间,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尤其是在宫廷和民间的共同欢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意象描绘了端午节的氛围,展现了节日的色彩与欢乐。“彩索”与“杨梅”分别代表了节日的装饰和食品,展现了节日的多彩与丰盛。在“宫闱九重乐”一句中,诗人将皇宫的快乐与民间的风俗相结合,表达了节日的普遍性和团结性。诗的最后一句“风俗万方同”则强调了全国人民对端午节的共同庆祝,展现了文化的传承与融合。
诗词解析:
- 第一句“彩索盘中结”:通过“彩索”的形象传达出节日的氛围,暗示着人们的欢庆与团聚。
- 第二句“杨梅棕里红”:色彩鲜明的“杨梅”与“棕”形成对比,突出了节日的美味与传统。
- 第三句“宫闱九重乐”:描绘了皇宫内的欢乐景象,隐喻着节日的隆重。
- 最后一句“风俗万方同”:强调了节日的普遍性,表现出中华文化的统一与多样性。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彩索盘中结”与“杨梅棕里红”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用“彩索”和“杨梅”营造出节日的色彩和气氛。
- 象征:宫廷与民间的结合象征着节日的广泛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端午节欢庆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精神。
意象分析:
- 彩索:象征节日的喜庆与欢乐。
- 杨梅:代表节日的食物,寓意丰收与美好。
- 宫闱:象征权力与富贵,表现节日的隆重。
- 风俗:反映了民间文化的传承与统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彩索”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水果
B. 节日的装饰
C. 皇宫的设施 -
“宫闱九重乐”中的“九重”指的是什么? A. 九层楼
B. 皇宫的高大
C. 节日的盛况 -
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赞美自然
B. 表达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C. 描述个人情感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 - 屈原
- 《端午即事》 - 宋之问
诗词对比:
例如,屈原的《离骚》与欧阳修的《端午帖子》都涉及到端午节的文化,但屈原的作品更多地关注个人情感与历史,而欧阳修则强调节日的普遍性与欢庆。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宋代文学史》
- 《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