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浏阳石霜寺礼佛同林从龙赖明汉明汉言今生不做和尚》
时间: 2025-01-27 03:27: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我佛慈悲未肯闲,
遍施霖雨润春山。
疏钟醒世何嫌晚,
好月分辉不在团。
携胜友,踏轻寒,
菩提有境待谁攀?
青灯自照清凉地,
出入原存两可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佛的慈悲并不懈怠,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大地。远处的钟声虽然晚了些,但依然能唤醒世人。明月的光辉分散在四处,并不在乎是否成团。携带着好友,一起踏上轻寒的山路,菩提的境界究竟等待着谁来攀登?青灯孤照着清凉的地方,出入之间,仿佛都能自得其乐。
注释:
- 我佛:指佛教的佛陀,象征慈悲和智慧。
- 霖雨:细雨,象征滋润和恩泽。
- 疏钟:敲响的钟声,象征觉醒和警示。
- 菩提:佛教用语,象征觉悟和智慧的境界。
- 青灯:青色的灯光,象征清净和宁静。
典故解析:
- 菩提:源于佛教,意为“觉悟”。菩提树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处。
- 青灯:象征古代文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常用于描绘静谧的读书或修行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熊东遨,现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涉及自然、哲理和人文情怀,常以佛教思想为底蕴。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诗人对佛教的思考与个人修行的过程中,反映了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鹧鸪天》展现了诗人对佛教哲理的深刻理解与体悟。诗开头以“我佛慈悲未肯闲”展示了佛教对众生的无私关怀,接着用“遍施霖雨润春山”形象化了佛法的滋润和生命的复苏,暗示着即使在困境中,佛法始终给予人们希望与力量。
“疏钟醒世何嫌晚”,暗指世人往往在困惑和迷茫中才会寻求觉醒,诗人对此并不苛责,反而表达了宽容与理解。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将视野拓展至人际关系,携友踏青不仅是对生活的享受,也是对心灵的探索。“菩提有境待谁攀”将个人的修行与友谊的珍贵结合在一起,展现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青灯自照清凉地,出入原存两可间”则描绘了一种宁静的生活状态,仿佛在说,不论身处何地,只要心中有佛,自然会感到安宁。
整首诗在意境上既有温暖的关怀,又有对生活的深刻反思,情感基调恬淡而悠远,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学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佛慈悲未肯闲:表达佛陀的慈悲是持续不断的。
- 遍施霖雨润春山:比喻佛法如春雨般滋润万物,带来生机。
- 疏钟醒世何嫌晚:即使钟声响起得晚,也能唤醒迷失的人。
- 好月分辉不在团:美好的月光虽然不成团,却仍然照耀四方。
- 携胜友,踏轻寒:与好友一起踏青,感受清凉的气息。
- 菩提有境待谁攀:菩提的境界等待着谁来探索和领悟。
- 青灯自照清凉地:青灯静照,营造出一种清凉明静的氛围。
- 出入原存两可间:出入之间,自有宁静与自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佛法比作春雨,形象生动。
- 拟人:钟声被赋予了喚醒的能力。
- 对仗:如“疏钟醒世”与“好月分辉”,形成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佛教哲理的探讨,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与对友谊的珍惜,强调了人生的宁静与觉悟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佛:象征慈悲与智慧。
- 春山:象征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 钟声:象征觉醒与反思。
- 菩提:象征智慧与觉悟的境界。
- 青灯:象征清净与宁静的修行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我佛慈悲未肯闲”中“闲”字的意思是: A. 空闲
B. 闲暇
C. 不懈怠
D. 悠闲 -
“菩提有境待谁攀”中的“攀”字意味着: A. 攀爬
B. 追求
C. 向上
D. 探索 -
整首诗的主题主要是: A. 友谊
B. 佛教哲理
C. 自然景色
D. 人生感悟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相比,熊东遨的《鹧鸪天》更侧重于内心的平静和人生的哲理,而前者则更多地展示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与对友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现代诗歌选》
- 《佛教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