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除夕
作者: 洪适 〔宋代〕
岁尽春虽浅,更长夜亦阑。
枕边鸡送晓,窗外雁冲寒。
学圃心常在,筹边力所难。
老来惊节序,那复问椒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除夕的情景。虽然春天已经接近尾声,但夜晚依然漫长。床头的鸡鸣声传来,预示着黎明的到来,而窗外的雁阵则向寒冷的北方飞去。尽管心中仍挂念着曾经的学业,但如今的力量却难以支撑这样的追求。年纪渐长,面对时光流逝,已不再询问关于新年的美好祝愿。
注释:
- 岁尽:年末,岁末。
- 春虽浅:春天虽然刚开始。
- 长夜:漫长的夜晚。
- 鸡送晓:指鸡鸣报晓。
- 雁冲寒:大雁飞向寒冷的北方。
- 学圃:指学业或理想的追求。
- 筹边:筹划边事,指为生活所困。
- 椒盘:这里指的是新年时吃的美食,象征节日的欢庆。
典故解析:
“椒盘”指的是节日时常用的美食,尤其是指饺子等象征团圆和吉祥的食物。在中国传统中,除夕是辞旧迎新的重要时刻,家庭团聚,享受丰盛的年夜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适(约1050-1120),字惟仁,号韵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生活中的细节入诗,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除夕”这首诗写于岁末时分,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过往理想的追忆。在岁末的寒冷中,诗人既感受到节日的气氛,又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深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四个句子描绘了除夕夜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人生困境的思考。开篇的“岁尽春虽浅,更长夜亦阑”,以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年末时春天的气息虽已显现,但漫长的夜晚仍在继续,暗示着人生的无常和时间的流逝。接着“枕边鸡送晓,窗外雁冲寒”,使用了生活中的细节,鸡鸣代表着新的一天即将来临,而飞雁则象征着寒冷的北方,带出一种孤寂与思乡之情。后两句“学圃心常在,筹边力所难”则反映了诗人对曾经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尽管心中仍有理想,但力不从心的感叹让人感到无奈与失落。最后一句“老来惊节序,那复问椒盘”则是对年华流逝的无奈,似乎对新年的庆祝失去了热情,这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种淡淡的哀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岁尽春虽浅:虽然春天还未完全来临,但年末已至。
- 更长夜亦阑:夜晚依然漫长,时间似乎停滞。
- 枕边鸡送晓:床头的鸡鸣声响起,预示着天亮。
- 窗外雁冲寒:窗外的大雁飞向寒冷的北方,象征着离别与孤独。
- 学圃心常在:内心仍然挂念曾经的理想与学业。
- 筹边力所难:面临现实的困境,追求理想变得困难。
- 老来惊节序:随着年龄的增长,感受到节序的变化。
- 那复问椒盘:已无心问及节日的美好与庆祝,表现出对生活的失落感。
修辞手法:
- 对比:春浅与夜长的对比,突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意象:鸡鸣与飞雁的意象,表现出生活的细节和情感的深度。
- 拟人:将鸡鸣与飞雁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理想的追忆,表现了诗人面对现实的无奈与对节日的淡淡哀愁。
意象分析:
- 鸡:象征着新的一天的到来,代表希望与生机。
- 雁:象征着离别和孤独,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椒盘:象征着节日的欢庆与团圆,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岁尽春虽浅”中的“浅”字意思是什么? A. 深
B. 浅薄
C. 短暂
D. 稀少 -
诗中提到的“椒盘”指的是什么? A. 食物
B. 饮料
C. 器皿
D. 花卉 -
诗人对于新年的感受是什么? A. 热情
B. 失落
C. 兴奋
D. 无所谓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除夜作》——杜甫
- 《元日》——王安石
诗词对比:
- 杜甫的《除夜作》中同样表现了除夕的氛围,但更多强调了生活的困苦与节日的温暖。而洪适的《除夕》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感受与对时间的思考,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诗词天地》期刊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并欣赏《除夕》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