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郭给事》
时间: 2024-09-19 20:34: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酬郭给事
王维
洞门高阁霭馀辉,
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
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
夕奉天书拜琐闱。
强欲从君无那老,
将因卧病解朝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官府的夜晚景象:在高耸的阁楼上,晚霞映照,桃花和李花的阴影下,柳絮轻轻飘飞。禁苑里,稀疏的钟声从官舍传来,省中的啼鸟声此时显得格外稀少。清晨时分,佩戴的玉佩在金殿前轻轻摇晃;傍晚我恭敬地奉上天书,拜见琐闱。虽然我想跟随您,郭给事,却因年老多病,无法再继续朝政。
注释:
- 洞门高阁:指高楼大厦的门口,象征着官府的气派。
- 霭馀辉:晚霞的余辉,形容晚上的美丽景色。
- 桃李阴阴:桃树和李树的阴影,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禁里:指皇宫禁地。
- 疏钟:稀疏的钟声,暗示着夜晚的寂静。
- 吏人稀:官吏和人们都很少,突出环境的冷清。
- 晨摇玉佩:早上佩戴的玉佩轻摇,象征着官职的权威。
- 天书:指皇帝的诏书。
- 琐闱:指宫中的小门,象征着进入权力核心的场所。
- 无那老:形容自己年老,心有不甘。
- 解朝衣:放下朝服,暗示辞官或隐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阮籍,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著称,善于描写山水和田园生活,尤以七言律诗和五言绝句见长。王维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尤其擅长山水画,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创作背景:
《酬郭给事》写于王维担任官职期间,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诗中表达了他对仕途的无奈和对老年生活的忧虑,体现了王维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酬郭给事》是一首充满抒情的七言律诗,展现了王维在官场的生活与内心的思考。诗的开头通过“洞门高阁霭馀辉”描绘了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夜晚场景,给人以优雅的视觉享受。接着,桃李和柳絮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自然氛围,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柔情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随着诗意逐渐深入,诗人转向对官场生活的描写,尤其是“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两句,展现了官府内部的冷清与孤寂。这里的“疏钟”与“吏人稀”揭示了王维在官场上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无奈。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描绘了自己作为官员的生活状态,既有权力的象征,也有对这种生活的无奈与疲惫。最后两句“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则更加突显了诗人的心情。他虽然渴望继续追随友人,但因年老多病而力不从心,表现出一种对友谊的珍重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融入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形成了一种深沉的哲思和对人生的感悟。王维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人情与自然的交融,展现了他深厚的艺术修养与独特的审美情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洞门高阁霭馀辉:描绘了高楼大厦在晚霞映照下的美景。
- 桃李阴阴柳絮飞:表现出桃李树的影子以及轻柔的柳絮,渲染出春天的气息。
- 禁里疏钟官舍晚:在禁苑里,钟声稀疏,传递出一种宁静和孤独的感觉。
- 省中啼鸟吏人稀:宫省中的鸟鸣声稀少,暗示着官场的冷清。
- 晨摇玉佩趋金殿:早晨佩戴玉佩,走向金殿,表现出官员的身份和地位。
- 夕奉天书拜琐闱:傍晚恭敬地奉上天书,拜见小门,展现出对权力的尊重。
- 强欲从君无那老:内心渴望追随君主,但因年老感到无奈。
- 将因卧病解朝衣:因卧病而放下朝服,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对自由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晨摇玉佩”和“夕奉天书”,形成了严谨的对仗结构。
- 比喻:将晚霞比作余辉,展现出一种诗意的美感。
- 意象:通过“桃李”、“柳絮”等自然意象,营造出一种生动的春天场景。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官场生活的孤寂与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它反映了王维在官场中的困惑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展现了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阁:象征着官职的高贵与威严。
- 桃李:象征着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活力。
- 玉佩:象征着权力与身份。
- 天书:象征着皇权的象征和官方的命令。
- 朝衣:象征着官员的身份和责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夜晚景象主要是通过哪些意象呈现的? a) 桃李和柳絮
b) 雨和风
c) 星星和月亮 -
“晨摇玉佩趋金殿”中的“玉佩”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权力和身份
c) 美丽 -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什么样感受? a) 渴望
b) 无奈
c) 兴奋
答案:
- a) 桃李和柳絮
- b) 权力和身份
- b) 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元二使安西》 - 王维
- 《山居秋暝》 - 王维
-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诗词对比:
- 王维 vs. 李白:王维的诗歌多表现自然与内心的和谐,而李白的诗多表现豪情与壮阔景象。两者在风格上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审美取向。
参考资料:
- 《王维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