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陵》

时间: 2025-01-26 00:57:55

望眼凭高入杳冥,偶随飞鸟到西陵。

波声冷撼苍厓石,霜气晨凝老树冰。

自谓摸金神可侮,岂知破冢鬼还憎。

却怜横槊英雄志,留与诗人说废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望眼凭高入杳冥,偶随飞鸟到西陵。
波声冷撼苍厓石,霜气晨凝老树冰。
自谓摸金神可侮,岂知破冢鬼还憎。
却怜横槊英雄志,留与诗人说废兴。

白话文翻译:

远望高处,眼前进入无边的迷雾,偶尔跟随飞鸟飞到西陵。波涛声冷冷地冲击着苍苍的崖石,晨霜在老树上凝结成冰。我自以为打破金子之神可以不再畏惧,岂知破坏坟墓的鬼魂仍然厌恶我。惟有怜惜那些横槊而歌的英雄志向,留给诗人诉说兴亡的故事。

注释:

  • 杳冥:深邃而无边的样子,形容远处的景象模糊。
  • 西陵:可能指某个具体的地名,象征着一种神秘和辽远。
  • 苍厓:青色的崖石,形容壮丽的自然景观。
  • 霜气:清晨的寒气,凝结成霜。
  • 摸金:摸金指盗墓,摸金神指盗墓者。
  • 破冢鬼:指被打扰的鬼魂,暗指盗墓行为的后果。
  • 横槊:指横着持剑,古代英雄的姿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瑛,元代诗人,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常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慨。他的诗风深受当时社会动荡与历史变迁的影响。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创作于作者对历史英雄的回想,以及对现代社会变迁的感慨中,表现出对过往英雄气概的怀念,以及对人间鬼神关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高远的视角开篇,描绘了一个迷雾弥漫的景象,读者仿佛置身于西陵的苍茫与神秘之中。诗人通过“飞鸟”这一意象,表达了他对自由与逍遥的向往。接着,波声与霜气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冷清而又沉静的氛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沉重。

“自谓摸金神可侮”一句,将诗人的自信与无畏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随之而来的“岂知破冢鬼还憎”则揭示了对历史与道德的反思。人们在追求物质与自由的同时,是否也在无意中触犯了某种禁忌?

最后,诗人以“却怜横槊英雄志”回归到对英雄豪情的感慨,表现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同时也在质疑现代人对英雄的遗忘。这首诗在字句之间流露出深邃的哲思,充满了对人性、历史与社会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望眼凭高入杳冥:诗人站在高处,目光穿透迷雾,表现了其开阔的视野与思考。
    • 偶随飞鸟到西陵:偶尔跟随飞鸟,寓意自由与灵性的追求。
    • 波声冷撼苍厓石:波涛声激荡苍崖,象征历史的冲击,冷冽的氛围给人以震撼感。
    • 霜气晨凝老树冰:晨霜凝结,表现出自然的严酷与岁月的无情。
    • 自谓摸金神可侮:诗人自信地认为可以无所畏惧。
    • 岂知破冢鬼还憎:却未意识到这样的行为会招致鬼魂的憎恨。
    • 却怜横槊英雄志:对英雄的志向感到怜惜,认为这样的精神应被传承。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摸金神”象征贪婪与无知。
    • 对仗:如“波声冷撼苍厓石”和“霜气晨凝老树冰”,形成了严密的音韵美。
    • 拟人:如“破冢鬼还憎”,将鬼魂赋予了人的情感,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了人对历史与自身存在的思考;同时,表现了对英雄志向的怀念与对现代人对英雄的遗忘的批判,展现了深邃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 高处:象征着开阔的视野与宏观的思考。
  • 飞鸟:代表自由与灵动。
  • 波声、霜气:象征历史的深邃与自然的冷酷。
  • 横槊:象征英雄的气概与志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望眼凭高入杳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自信
    • B. 恐惧
    • C. 忧伤
    • D. 无畏
    • 答案:A
  2. “破冢鬼”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过往的英雄
    • B. 逝去的时光
    • C. 社会的黑暗面
    • D. 盗墓的后果
    • 答案:D
  3. 全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A. 对物质的追求
    • B. 对历史的反思与对英雄的怀念
    • C. 对自然的赞美
    • D. 对社会的批判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庐山谣》描绘了自然的壮丽与豪情,而杜瑛的《西陵》则更偏向于对历史的反思与哲思,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杜瑛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选读》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