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夜啼》
时间: 2025-01-26 04:16:19意思解释
乌夜啼
原文展示:
乌夜啼,朝啼东方白,夜啼林影黑。关河万里天雨霜,月冷夜长眠不得。乌夜啼,怜尔巢中黄口时。哺腥吞腐羽毛长,母子日日长追随。一旦离群自成偶,相呼相唤期相守。故雄零落不复知,留得孤雌住衰柳。柳条萧飒难栖身,梦惊三月杨花春。载飞载止情莫伸,欲去不去愁杀人。不知挟弹谁家子,暴物伤生苦如此。哀音散入江湖间,老屋破窗灯欲死。乌夜啼,君岂知。
白话文翻译:
夜晚的乌鸦在叫,清晨时它在东方啼鸣,夜晚时则在黑暗的树林中啼叫。远方的山河万里,天上雨霜交加,月光寒冷,夜长得让人无法安眠。乌鸦在夜里啼叫,怜悯你巢中的幼鸟。它们吃腥肉,啄腐肉,羽毛渐渐长大,母子每天都在一起追随。一旦离开了群体,就成了孤雌孤雌,彼此呼唤希望能相守。以前的雄鸟已不复存在,留下孤雌在衰老的柳树上栖息。柳条萧瑟,难以栖身,梦中惊醒,仿佛三月杨花飘零。飞来飞去的情感无法表达,想走却又走不掉,愁苦得令人心痛。不知道其他谁家的孩子,遭受如此的苦难和伤痛。哀怨的声音散入江湖之间,老屋破窗,灯光似乎快要熄灭。乌夜啼,君岂知。
注释:
- 乌夜啼:乌鸦的叫声,象征孤独和哀伤。
- 黄口:幼鸟,形容乌鸦的幼崽。
- 羽毛长:幼鸟逐渐长大,暗示成长的必然过程。
- 故雄:以前的雄鸟,指代失去的伴侣。
- 衰柳:衰老的柳树,象征凋零和孤独。
典故解析:
“乌夜啼”本身可引申为对孤独和失去的感叹,乌鸦在古代文化中常常被视作不祥之鸟,象征着哀伤与离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马臻,元代诗人,诗风多以抒情见长,擅长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诗人通过乌鸦的形象,表达对离别、孤独的感慨,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及情感。
诗歌鉴赏:
《乌夜啼》通过乌鸦的啼鸣,巧妙地展开了一幅关于孤独与离别的画卷。诗中的乌鸦不仅是自然界中的生物,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诗的开头便以“乌夜啼”引子,直接将读者带入一种哀愁的氛围中。接下来的描绘,展现了乌鸦在不同时间的叫声,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诗中母子乌鸦的情景,深情地传达了亲情的纽带与失去后的孤独。尤其是“故雄零落不复知,留得孤雌住衰柳”一句,表现了失去伴侣后的孤独与无助。更进一步,诗人在自然的描写中融入了自己对生命、亲情的思考,让人倍感共鸣。整首诗用清冷的意象,勾勒出一种深沉的哀怨,既是对乌鸦的写照,也是对人生的反思,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乌夜啼:引入主题,乌鸦在夜晚哀鸣,传达孤独感。
- 朝啼东方白,夜啼林影黑:时间的流转,乌鸦的叫声伴随日夜,象征生命的轮回。
- 关河万里天雨霜:描绘环境的恶劣,反衬孤独的深重。
- 月冷夜长眠不得:月光冷清,夜晚漫长,无法入眠,抒发心中苦闷。
- 怜尔巢中黄口时:对幼鸟的怜惜,表达母爱的伟大。
- 一旦离群自成偶:孤雌鸟独自成伴,象征失去后的孤独。
- 柳条萧飒难栖身:柳树的萧瑟,暗示栖息的艰难,反映生命的困境。
- 哀音散入江湖间:哀伤的声音扩散,象征痛苦的普遍性。
-
修辞手法:
- 拟人:乌鸦被赋予人类情感,增强情感共鸣。
- 对仗:如“朝啼东方白,夜啼林影黑”,工整对称,增强韵律感。
- 比喻:通过乌鸦象征孤独与失去,深化主题。
-
主题思想: 该诗通过乌鸦的形象,表现对孤独、失去亲情的思考,传达一种无奈的哀伤,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乌鸦:象征孤独与哀伤,承载着失去的情感。
- 黄口:母爱,体现亲情的深厚。
- 衰柳:象征生命的衰败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乌夜啼》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马臻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柳条萧飒难栖身”中的“柳条”象征什么?
- A. 繁荣
- B. 孤独
- C. 希望
- D. 快乐
-
“乌夜啼”中的“乌”指代什么动物?
- A. 啄木鸟
- B. 乌鸦
- C. 麻雀
- D. 鹦鹉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与孤独,情感更加直接,展现了诗人对亲情的渴望。
- 《如梦令》:以梦境的形式探讨失去与怀念,情感细腻,意象丰富。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选》